目前分類:美術館與展示空間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上一次到MOCA是2015年八月的事,現在想來覺得十分驚恐,我居然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沒有進去......雖說這次也是因為時間因素沒辦法去北美館看年展,就姑且到MOCA走走,然後覺得這次兩個個展,就還好,是還好。所以下面依然就幾件有興趣的作品說說。

**********

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2016/12/03-2017/02/05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5.12.30~106.2.12 離散的夢土-臺灣近當代水墨畫展

雖然第一次宜蘭美術館把那兒嫌棄得亂七八糟,但過年前經過那兒,看到是台灣近代水墨畫展,就決定找時間去看看了。結果又拖了幾個月才寫完這篇廢文......但話說回來,參展藝術家可都是台灣重要或是頗負盛名的水墨及膠彩創作藝術家,而展出作品是關於台灣人文與地景的現實或想像。關於展名中的「近代」,是因為有展出一些20世紀前期中國及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像林玉山、張大千、 謝琯樵、 葉化成、矢澤弦月、鹽月桃甫等古代人(?)的作品。 大致上來說,參展作品年份大概橫跨了一百年。

嚴格來說,宜蘭美術館的場地及展出作品,是無法系統化地呈現一百年來水墨藝術家對台灣地景與人文的想像,時間軸上的空白斷層與部分時期的高密度呈現,更是令人感到弔詭,貌似又是一場古董蒐集展,就像厲害的藝廊展覽。(我又要求太多惹)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小鏡(1945~)著名的作品如[夜生活][十二生肖][成 果]等,主要做於2000年左右。對我來說,這時期的作品意識與形象是最強烈且深刻的。北美館回顧展自李小鏡學生時期油畫作品開始,雜誌封面人物寫真,異色補光與打光的靜物照、紐約生活、佛道教輪迴、因果與死後審判、至今年的後人類主題。

李小鏡的作品很需要靜下心來看,運用佛道教輪迴、前世今生,「人物肖像」雖為「人」卻滿滿的「獸」(尤其是肉食性動物)為精神形象。一種人面下呼之欲出的獸性,最原始慾望。或許在李小鏡心中,我們都是一群「衣冠禽獸」吧!?

依前幾年聽李小鏡的座談(後人類->慾望;慾望->後人類 @MOCA)的筆記開始: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茂林(1953~) 的雕塑作品挺常見的,MOCA與北美館的聯展、宜蘭美術館、耿畫廊的門神(?) .......都有它的蹤跡。大抵上的原因不外是樣貌有趣討喜、做工精巧,且不易毀損,看似非常符合這幾十年來所謂「文創」所欲達到視覺刺激,不著痕跡,商業性豐富的藝術思想。比起楊茂林初期,解嚴前後那段時間的油彩作品,這十多年來在作品本質文化上的討論方式反而較為限縮與和緩,但仍可稱為台灣文化社會的轉變的良好範例。楊茂林自己也說,他對自然景物(寫生)沒有感情,不大會感動。對人物,人的喜怒哀樂滿敏感的,因此以人為主的創作。這是看楊茂林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切入點。

下文便以倒敘法,簡要說說楊茂林的作品,當然作品範圍不僅止於今年北美館回顧展之範疇。 

(圖片來源由各該圖片超連結進入,無超連結者,是自己在回顧展拍的)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莊喆回顧展 → 鴻濛與酣暢]  2015/09/26 ~ 2016/01/03 北美館 3F

正好是開展當日去參觀,直奔三樓看 [莊喆回顧展] 。其實在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這位了不起藝術家。展間頭幾件作品滿滿史博館館藏的老派風格,看到覺得自己都老了,但走進第三個展間後,發覺莊喆真的技法高明得須令人跪拜之。他是台灣抽象畫領域中,一位很重要的藝術家。同時將展間中20分鐘的訪談紀錄片看完,輔以之後看的莊喆短篇介紹,「莊喆作品」與「莊喆這人」間,算是建立相當程度的閱讀上連結。

在看莊喆中後期創作理念時,總讓我想到另一位已故的大師朱德群 (1920~2014) ,雖二人皆為抒情抽象畫風格,但氣勢與風格完全不一樣!(這留到後面說明。)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     2015/08/15~10/11    策展及籌辦:香港藝術館。     

這次九月底去台北郊遊,正好趕上這快結束的展。去的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前一天,正好對應上【燈謎】及【在「一樣的月光」下「明日話今天」 】這兩件作品的主題,特別有感覺,雖然我根本沒在慶祝中秋節,但生活上中秋節意象被塑造地實在太強烈了,搞得必須同賀一下才行 XD 。 

整體而言,這個展覽挺輕鬆容易理解的,大概是香港與台灣之間,共享極類似的生活方式及政治想法,便形成異地共生的默契!儘管如此,兩地仍存在些許不同的習慣與思考,而這香港展是得以窺知一二的媒介。至少至少,對於香港文化陌生的人,這是一個得以從當代藝術議題認識香港的機會。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 (策展人:劉永仁)

這展是我三月到北美館的原因啊!畢竟其中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看得頗多,加上他們的作品想說的事很多,卻看起來不是那麼多話。

策展人集結九位東方意象濃厚的台灣、中國「超級」重要的當代藝術家:李義弘、盧怡仲、賴純純、黃一鳴、李鎮成 、李華弌、張洹、展望、蔡志松 (就是有頭有臉的阿伯、阿嬸們(被打)),試圖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出文化的體現與生命的價值呈現。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

展覽期間:2015/2/7~5/3;策展人:蕭淑文。

本次的主題,以食物為起點,延伸向人類生活。人與食物畢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最基本的生存之用,到工藝的滿足(如雕刻)、記憶的載體(家裡食物的味道)、欲望的滿足(如毒品與滿滿的巧克力XD)、消費方式......等,食物皆參與其中。從而,[食物箴言]以食物為主角,企圖演練他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參與過的場景及提供無限反思的空間。 雖然展間中不能吃東西XD,但策展人集結聞得到的、影像的、回憶的、刺激視覺的、操作示範的,呈現「吃」與「吃的」。以「移覺」表現食物的誘惑即被誘惑者的暇想。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在學校時就有同學分享,宜蘭縣立美術館要成立了,因為廣告作很大(縣內圖書館、縣道上都有廣告) ,就在拖延到倫弟一月去蘭女考多益時,順邊搭車一起去 (平時實在找不到藉口出遠門阿......)。

宜蘭縣立美術館位於宜蘭舊土銀舊址,在新月廣場的對面....

dsc06731_fixed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北美館雙年展的主題是「劇烈加速度 (The Great Acceleration)」。策展人尼可拉 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 挪用地質學之專有名詞「人類世 (anthropocene)」,以重新思考近二百年在人類生存下之地球歷史,藉由當代藝術作品探索人類與動植物、機械、物件間之連結、移植及交互作用。

下面就所謂「人類世」做比較多的說明,私以為這樣比較好進入本次雙年展主軸及選入之作品。

「人類世」一詞是由1995年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保羅 克魯岑(Paul Crutzen)所發明。他認為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而其起點為何時,多數說認為係自18世紀工業革命時起算;亦有謂自2008方正式開始 (Jan Zalasiewicz)。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ulima藝術獎」是一個原住民藝術獎,而所謂「Pulima」,依MOCA解釋,為排灣族語,指具有創意且手藝精湛之人。整體而言,是個非常有活力的聯展,雖作品意識不盡相同,但主軸--原住民主體精神,確實充斥整間當代館。

因為時間因素,國外邀請展區的錄像作品全沒看,頗可惜的就是了。下面一樣就一些喜歡的作品說說,因無拍照,遂以文字表述。

-----------------------------------------------------------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梅啟事] 梅丁衍回顧展1976~2014

梅丁衍,1954年生,「外省」第二代。雖然在成長期屬於資源較具優勢之外省人,但身分認同、文化認同問題仍環繞在他身邊。學生時代不喜歡讀書,加上整個社會氛圍的苦悶,遂選則繪畫以自娛。現在看來,是抵制社會,正義感萌生的開始吧!退伍前夕,因為會畫畫而無預警被「拘留」在離島做長官歡迎海報;退伍時無意帶走個人資料,而被為難詢問了好一陣子,當時白色恐怖氛圍尚未退減,就被視為反叛分子。因為如此,使他開始對政治、政府產生恐懼及排斥。

29歲,1983年,父母把住屋賣掉讓他到到紐約讀書,是台灣第一批到紐約的藝術留學生,想盡辦法待在紐約不想回台灣,一直到10年後,在同學們的慫恿下才回台灣教書(北藝及彰師),以謀生養創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RT SOLO 2014 5/23~27 in 花博館    型態是以每家畫廊一個攤位作為一名藝術家的個展藝博會。

因為小雜工沒那麼多事可以做,所以就可以很認真地看完所有的畫,和同學們聊天,還聽了兩場講座。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莫內,印象派的精神所在 (2/2)

看莫內展(印象.經典-莫內特展)前,都沒有看過19世紀以前畫家的作品展(掩面),想說還是要看一下才行...還是看了兩本書和一場小講座才前往的。整體而言,有點空虛寂寞(應該是不習慣這類型個展吧....),據說來的作品已經很多了(55件的樣子)。但還是有作品讓我心頭瞬間揪了一下。

這次展出的55件作品都是從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莫內美術館)租來的,分為五個展區:朋友與肖像畫(印象派的朋友)、諷刺漫畫(20歲前的作品)、光影詩篇(40~50歲作品)、莫內花園(60歲左右搬到吉維尼 (Giverny) 後的創作)與永恆莫內(70~後的作品)。應該說是不滿足吧,畢竟莫內20~40歲的作品都沒展出,而這段時間是他在實踐「印象主義」最重要的階段,從這些作品能很清楚看到技法轉變到中晚年成熟的過程,而這段期間也不乏莫內廣為人知的作品(是說這些作品部分出現在商品區.........)。其實莫內的畫很好懂,不會有小秘密和內心戲,畫布上都是他眼睛看到的顏色經油彩呈現的效果,但可以多看看光線從哪裡來,猜是一天的什麼時候,看他取景的構圖,看他上色順序。

莫內(Claude Oscar Monet)1840~1926,主要是活在19世紀的人,風格原則上也會被歸類於那時代。莫內會藝術史上佔有一席,實因其為印象主義的「實踐者」,雖不能說他大幅改變之後風景畫的模式,但至少在他的堅持下已被當代的人接受並視為一家。莫內畫,沒有描邊,畫的是眼睛看到的顏色(所以根本不會有所謂的「邊」),重視光線變化,不用純黑色(陽光下是不會有純黑色的...),離作品很近是看不出來到底在畫什麼,但往後走幾步後便豁然開朗。但這幾個特色,不適用於莫內晚年(1920's)的小件作品。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展隔天便參加了專為這次展所舉辦的的兩天研討會,主要是參展藝術家創作論壇。 鮮少有機會能如此近距離接觸藝術家、聽其創作想法與其作品介紹,對藝術家個人及其作品難得深刻。策展人引「後人類」(Post-human),作為這次展覽的主題。雖然 Post-human 在定義上仍未達統一見解,然就廣義而言,為現代人對生活期許、性別認同...等。持保守見解者,會覺得 Post-human 是個異端,挑戰「人類」本質,但我想,這只不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分支之一。「慾望」是作品的關鍵,後人類因為人類慾望而起;有了後人類,我們的欲望會導向何方?

以下三個議題,是本次展覽的三個架構:一、後人類時代的身體概念與性別意識;二、後人類時代的慾望指涉與實踐模式;三、後人類時代的生命繁衍與死亡超越,下面的作品,便是用這三個種類做區分(自行分類)。

恩... 「賽伯格」(cyborg);「嵌合體」(奇美拉)(chimera) ;「跨性別」(transgender) ,私以為是認識這展最重要的三個名詞。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展覽的主題是【超神經】,所謂[超神經]是結合了網絡社會中兩個核心議題:「巨量資料」與「神經元」。面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新社會型態,龐大流動的資訊,支配社會及支持新物質的產生。引該展策展論述所言:由電子脈衝構成第一個物質支持;進而由其結點與核心構成的第二個物質支持;以及佔有支配地位之管理精英的空間組織成為第三個重要層次。而在此種新資訊結構中,巨量資料已滲入文化,而在當代科技文化中,扮演中樞神經的角色(連結傳輸訊息)。另外,「資料庫美學」已成為數位藝術廣泛被使用的形式。

****** 

恩...來複習一下生物課和心理學上的小常識: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第一次佈展(藝術家博覽會),都是技術性事項阿。因為如此,學會了好多眉眉角角的小技巧,怎麼擺設、固定、拿取、包裝、排列、補土補漆......也看到了藝術家對作品的態度和資金運用。藝術家博覽會是視盟提供社團法人會員展出作品的機會,台北場兩個場地-士林紙廠、花博流行館,有幸兩個地方都有去幫忙,作品都不知道看了多少次(只是名牌佈展時還沒貼也不知道他是誰XDD),也都幾乎每個都摸過(喂!)。

其實這次佈卸展另一件很令人欣慰的是,看到了好多以前看過或是房間牆上貼的廣告明信片真品,一直站在前面,「房間裡有一張縮小版啊!(雙手指交叉互握) 終於看到真面目了(擦淚)」是說在這裡展出的藝術家,主要都是在小展示空間開個展的,能看到他們一次聚集再一起,莫名其妙覺得好開心~  (後來發現,我只要看到很多不同藝術家的作品被擺在一個空間,看到這些作品我就莫名其妙好開心好開心................)。

佈展清點、拆作品包裝時,就能看出藝術家們省錢程度,小作品就算了,有些比較大的作品,不想買尺寸剛好的紙箱,就把數小紙箱拆開用膠帶連接,把作品包起來....在搬運的時候真的好驚恐拼湊紙箱裂開怎麼辦...不然應該已經用10幾次的紙箱,皮都爛得亂七八糟....同理,包作品的 bubble wrap ,有些真的就是髒髒破破的只好在重新包裝時,用全新的把他們包好。看了,真的很難過.....純藝術創作是一條艱辛的路(望)。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幸今年又到 ART TAIPEI 打雜了,不確定是不是最後一次(望)。今年比較沒有鐵腿到崩潰(應該早就變鐵腿了...),但坐檯機會變多了,是說各式各樣的客人還真是考驗 EQ 程度阿。

雖說如此,還是趁空檔或路過作品時發現好多驚為天人的東西,做些筆記。或碰巧聽陸潔民老師導覽或藝廊工作人員介紹作品或和藝廊工作人員小聊,就這樣零零散散看了這次展覽。雖說在上工的4天內,不知道繞了半個貿一多少圈,還是無法把每間藝廊帶來的作品認真看一輪,但是啊,隨身作筆記的成果還是不錯。今年依然看到些熟悉的工讀生和畫廊協會的人員,也辛苦大家了。可惜的是,沒機會在講座區上班,錯過了森山大道和姚瑞中,還有放映區的藝術電影們。

雖說如此,還是體會和做了些有趣的事。預展日一早送專刊時,跟代理 Gregory Chatonsky 的 Xpo Gallery 的法蘭西工作人員說我好愛 Chatonsky XDDD;在放風時間和他們的台灣翻譯聊了一陣子。在放風時間特地去新人專區為他們衝人氣,請在現場的藝術家幫我導覽XDD。新人特區有的日本藝術家叫 AKI KONDO 以為是畫拉拉熊那位害我很 high 結果客體錯誤XD。另外去年在中山地下街看到的鸚鵡人錄像藝術家有入選進新人特區,認真請他幫我導覽一下XD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幾年前的澳洲展後,這檔是德國展,19位德國藝術家參展,策展人 Melanie Bono  也是德國人。 MOCA 一如往常很貼心的辦了很多小活動和講座,開展前參加了 Björn Dahlem 的裝置工作坊,剛好補足了看展時,導覽阿姨輕輕帶過的 Dahlem 先生作品的遺憾。

回到「風險社會」,策展人主要是在探討,個人與群體(社會)的關係。個體化的個體、社會、政治、文化的交互影響,探討當下與未來。展覽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微觀-宏觀】 (社會議題對個人的意義); 【失序與幻滅】 (傳統觀念的瓦解對個人的影響) ; 【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 (每個人都可以主導自己的人生,從雇員變老闆); 【新的合作模式】(網路社群所帶來的新合作模式) 。西方價值本來就很重視所謂「個體」發展,但這個展反倒動搖了我這個想法,反觀亞洲這個很重視群體關係的環境,確實慢慢趨向個體化發展。(像我整個超討厭團體活動!)(爆)

(因為提供了兩條塑膠繩給 Katinka Bock 的 [團結] 作品,免費入場了~~只可惜沒有門票.............)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

該展的展覽期間,第一次只去看向京的畫冊和相關著作(其實目的是看[綑體]  Opening.....)做好準備,第二次就是去看向京個展了,先衝上二樓看創作概念影片,再看展聽講座 (高榮禧-[談向京作品中的人體異化與動物他者]) 。算是片段地理解向京創作的思惟及作品內涵。

向京個展包括三個主題 【全裸】、【凡人】、【異境】 呼應主題「這個世界會好嗎?」(Will things ever get better?)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