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繼幾年前的澳洲展後,這檔是德國展,19位德國藝術家參展,策展人 Melanie Bono  也是德國人。 MOCA 一如往常很貼心的辦了很多小活動和講座,開展前參加了 Björn Dahlem 的裝置工作坊,剛好補足了看展時,導覽阿姨輕輕帶過的 Dahlem 先生作品的遺憾。

回到「風險社會」,策展人主要是在探討,個人與群體(社會)的關係。個體化的個體、社會、政治、文化的交互影響,探討當下與未來。展覽主要分成四個部分: 【微觀-宏觀】 (社會議題對個人的意義); 【失序與幻滅】 (傳統觀念的瓦解對個人的影響) ; 【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 (每個人都可以主導自己的人生,從雇員變老闆); 【新的合作模式】(網路社群所帶來的新合作模式) 。西方價值本來就很重視所謂「個體」發展,但這個展反倒動搖了我這個想法,反觀亞洲這個很重視群體關係的環境,確實慢慢趨向個體化發展。(像我整個超討厭團體活動!)(爆)

(因為提供了兩條塑膠繩給 Katinka Bock 的 [團結] 作品,免費入場了~~只可惜沒有門票.............)

=======================================

先說一些我覺有想法的作品好了----------------->

Michael Beutler〈旋轉門〉,2013   

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專為台北這展設計的,對台北房子的印象、當地素材的運用。像是布、塑膠水管、橘色大水桶、有屋頂的房子......都是對台北的印象。兩層圓頂的圓柱建築,是土樓的印象。一開始看到這房子,並不特別驚訝,只是在出館時發現他的門「不見」時超級驚恐,我進moca時帳棚的門明明在阿!剛好有導覽同學在介紹作品,才知道原來帳篷的牆會旋轉還會上下動(也就是門轉到另一邊了....)進去後才發現主幹是漂在大水池裡的橘色大水桶,也就是他們撐起整個帳篷,推動支架並不是特別費力,噢超好玩的XDDDD

DSCN0820(旋轉門內部)

旋轉門( moca 圖)

 

 

ANNA WITT 〈嚮導〉 ,2013

是一部 20min. 的紀錄片,紀錄建成國中的同學看這[風險社會]這個展的過程和小小的想法(心得字幕化)。因為這件作品也是現地製作,而且更具互動性,所以結果不在藝術家的規劃內。藝術家本是希望同學說出對於作品的個人看法和詮釋,達到制式教育下,藝術自由的可能和理念。同學們,就是這個展的嚮導阿!但是阿,同學們好像對作品沒有特別的想法,只關心藝術家為什麼要這麼呈現作品,和一些「感覺」。反而遠離了自身詮釋此目地,總之就只能這樣了(攤手)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件作品,雖然未遂(?)。畢竟這是一件很當地化、第一手的作品,在沒有任何美化和虛假的情況下,真切表現個體的對異地創作者的想法與價值,尤其在國中這種體制化的社群裡,更能抓住不確定的美。從影片能體會同學認真看作品的神情,但是阿....心得都不心得了(笑)「XXX看旋轉拇指的表情好恐怖」「好想把 Björn Dahlem 的作品縮小放在書架上收藏」...... 嗯....我想在我國中時,應該也無法理解和達到 WITT 的目的吧?!是環境和接觸資源的關係吧!我也是一直到這幾年才稍微得心應手起來的。

 

ANNA WITT 〈彈性時間〉 ,2010

在二樓,三個螢幕的錄像作品。

Foto 21.11.10 15 15 57( MOCA 圖)

是一個「打零工機會」,只要向上圖女子那樣在街上舉手,就會得到10歐。時間自行決定。就我看來,這個「實驗」把自己對自身價值大小赤裸地呈現出來。還滿恐怖的。也就是,一般情況,老闆會決定你的價值(當然還會有人的「最低價值」(笑)),但藝術家以最現實的方式讓我們自行衡量自身價值,有些人舉了好久,有些人舉了一分鐘就走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以金錢衡量價值時,部分群體效應就會浮現(群體給你的價值是多少?)。其實所謂人道、民主的社會,更甚公平的社會,都必須先從短視的需求和個人的不確定性下手阿。 

 

 SVEN JOHNE 〈見證者的眼淚〉 ,2009

一樣是約20min.的錄像作品,單方面的「訪談」紀錄。主持人念稿說1989年東德人民不流血抗爭推伯林倒牆的故事,受訪人都沒說話,在故事的最後,受訪者感動得哭了。主持人是個優秀的「說故事家」,在看完時,有默默懷疑這一切都是在演戲,演一場歷史重演的戲碼,果真如此(望)。聽者默默變成見證者了.....歷史事件其實充斥了這種情況,從表述的角度、細節讓我們這些候人「彷彿置身其中」,因此感動甚而落淚。然而,另一個角度來看,媒體和紀錄何嘗不是如此?熟悉的歷史更是如此!被敘事者操控著。

 

 

Alicja Kwade 〈15.02.2013〉 ,2013

這是2013年2月15日,8g 的金換算成同價位的銀、錫、鎳、銅、鉛、鋅、鋁比較。(他們都是真的!) 難得一目了然的作品阿(笑)。藝術家的體會我想大家都懂,貴重金屬並不是人們一般日常生活會用到的東西,而他的價值也是我們所協議出來的,每一秒都不一樣....。而這些金屬,卻關係著經濟成長也是人們生財工具。但如果從稀有性和閃亮亮呈度上來看,人們都喜歡別人沒有的東西而且閃亮亮得更好(笑),至少從供需法則上來看,是必然的結果。

plates( moca 圖)

 

 

FORT 〈空格〉 ,2012 全300件

這作品超有趣的!一走進展間想說怎麼這麼多壓克力板....結果是玻璃框裡各自收納一位國際藝術名家的一根頭髮,所以共300個藝術家,300根頭髮(當然有些沒有頭髮只好用手毛)。據說裡面有 Andy Warhol 、村上隆、草間彌生.......(但也懶得找了...),作品數量還在增加中。藝術家很有技巧的,把有重要個人訊息的毛髮提供給觀賞者,讓我們和這些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大藝術家們有「見面」的機會。但我們這些人,客觀上就是對毛髮與姓名的崇拜,忽略了藝術家的價值。同時,在一整牆的玻璃框中,其實也看不清楚故意印得很小的名字,故意嘲諷我們的盲從。

DSCN0816

 

 

 Michael Sailstorfer  〈火箭樹〉 ,2008   單頻道錄像

這作品很有趣,很容易被嚇到。就是一棵樹在草地上,突然「砰!!!」樹爆炸了˙A˙’’   這一切真的太突然了阿!貌似平靜的環境卻有想不到的風險;大自然和科技的衝突總是驚心動魄啊!

 

 

Hans D. Christ, Yvonne P. Doderer, Iris Dressler, Stephan Köperl, Sylvia Winkler 〈不受如此統御的藝術〉 ,2010~2013 尺寸視空間而定

背景是事實:德國保羅波拿茲火車站擴大整建並地下化的工程,於1994年提案,直到2010年正式動工,十年工程 預計花費四十五億歐元。將斯圖加特升級為巴黎—維也納跨歐陸鐡路網的一員,原本的地上鐡路則可做為新的開發用地,但因預算黑洞問題和政商勾結醜聞,本案引發一連串的爭議,喚起了公民意識的抬頭,開始追探納稅人無發言權、歷史記憶及建築的抹滅、環境的破壞及城市都更的黑暗期等問題。引此開啟了「斯圖加特21計劃」,從2007年起,市民自發性介入,系統性地將計劃資料及影響公佈網站宣傳,集結大規模示威抗議,從國小學生到養老院居民,皆參與串連了近四年的公民社會運動,在2011年11月舉行的公民投票中,此計劃雖以58.8%的同意票繼續進行,但已實證了左右德國政治生態及民主發展的公民力量。(MOCA介紹)

近年建設、都市化問題被大眾關心,連今年鳳甲美術館策展人培力專案的得獎作品就有一件事討論都市化與居民的關係。藝術和社會運動結合,本是當代藝術的一種呈現方式,實在不懂前幾個月吵吵鬧鬧的藝術家不要干涉是哪招(攤手)。展間呈現了相關海報、新聞片段、宣傳短片、徽章、塗鴉文宣(翻成中文).....很熱鬧,也提供了台灣社會一個公民運動的實例說明。

DSCN0800(展間一隅 這塗鴉很深刻)

 

 

Katinka Bock 〈團結〉 ,2013  台北街頭找到的繩子,尺寸視空間而定

貢獻了兩條封箱塑膠繩(笑) 一開始還沒注意到二樓走道旁邊那些繩子是安怎(電線?) 一直到大展間才發現,是台北街頭的繩子啦XDDDD 藝術家在底特律和巴黎都做過類似的展覽。可以看出每個地區的繩子獨特性,像台北就一堆紅、白塑膠繩和提袋的繩子。這是一件純概念性的作品,個人化的社會,傾向把注意力放在單一的新事物上,但這件作品相反的呈現單一的「垃圾」如何透過合作和再製重新創造。也是對個體化是否還有必要合作的一個反思。看著這些繩子,從二樓窗外一個接一個手拉手地穿過走廊,爬上屋頂,垂下呈一聚落,總想到跟蹤螞蟻的行徑路線。

其實阿,要蒐集路邊的繩子還真的不簡單,也不是說路上沒垃圾,而是地上都沒有繩子啊!發現居所對面的商店進貨後有繩子沒清掉趕快去撿!(笑)

DSCN0810

 

Matthias Fritsch 〈來自群眾的音樂〉 ,2008-2012  10件

另一個很令人興奮的作品。藝術家在06年設立Subrealic網路平台。在〈來自群眾的音樂〉計畫裡,藝術家創作了10部約4min.的無聲影片免費提供給大眾下載配樂之。目前已經超過25個音訊檔,而每個參與者只要貢獻一套自製的音樂,就可以享有免費使用那部高畫質影片的權利。這個藝術計畫,其實對著作權的立法目的提出一項挑戰,藝術家要的不是影片利用對自身的利益而是歡迎大家互相交流訊息。

是也沒有把250個版全部聽完啦....但很深刻的就是,聲音無疑是影響影像氛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然後聽到好多歐陸的電子樂XDD

DSCN0801

 

 

Paul Wiersbinski 〈群體效應〉 ,2012

一部很多片段剪輯呈的約30min.短片,很像紀錄片。他一直讓我想到去年北美館雙年展的[現代怪獸]主題。相較其他作品,他確實嚴肅戲謔很多。藝術家從蜜蜂、螞蟻的群體性出發,影片中插入兩部有會說話的約200公分的大黃峰電影片段,和巨大螞蟻怪獸電影片段(沒找到片名...)。有個片段印象很深刻,一群螞蟻合體過河,因為大家都相互咬很緊,連魚都吃不到他們。是說明了群體合作的重要性,一隻螞蟻根本不可能過河也一定會被魚吃掉。二十世紀初的政府機關或領導人(以 US 為例),運用電視媒體、政令宣導、實驗,要控制人民「把別人變成機器人控制。」一開始看到這句紀錄,完全對美國著稱的自由化感到虛假噁心。 在冷戰時期,CIA不斷進行實驗,開發洗腦群眾的手法,把人變作失去對環境知覺的機器人,讓人喪失記憶「記憶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一直到現代,這個實驗仍然存在,只是換了一種手法,從「完全消費自我」出發以控制人群,用廣告來遊說消費者,畢竟上位者都清楚人性(物質崇拜)。另一個影像倒是很諷刺:一隻青蛙不斷用舌頭去攻擊手機螢幕上的蟲蟲影像。

我們真的活在個體化的社會中嗎?

 

 

Björn Dahlem 〈天體理論IV〉 ,2013

很漂亮的裝置與擺設,這也是藝術家的專長和其所追求的。作品主題以科學、宇宙學、天文學為主。 Dahlem 先生很認真研究宇宙形成和天文學,然後把靈感和天體或想像或象徵性地轉換成實體的模型裝置,他本人稱為「想法模型」(thought models)。易言之,就是把人放回宇宙中,去思考和探索我們存在的本質。

他的作品都好平靜好簡潔乾淨,但決不簡單,光是如何矲放那些「白色石頭」就夠令人傷腦筋了。他很重視光線和陰影的呈現的效果。「如何讓作品脫克服重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在工作坊強調。雖然還是不太懂哲學與天體學的關係,但是阿,這件作品真得很棒!

DSCN0804

 

================

每位藝術家對所謂「風險社會」有不同的解讀和作品呈現。但總括就是,個人與這社會倒底是怎樣的關係呢?人並不完全是獨力的個體,但個人能力發展可為社會現象,兩人的關係可簡單可複雜。最後群眾力量是很中性的力量。

================= 

亂入在 Björn Dahlem 工作坊的拙作(筆電與電線),很榮幸Dahlem先生一直說這是一件 interesting work 。鏡面折射和電線的扭曲擺設 very interesting 。是說後來我想,應該讓螢幕一直下拉 pdf文 字檔會更厲害才對(撚鬚) 畢竟發光是創作的要素(對 Dahlem 來說.....)。

藝術家工作坊2013.9.7 MOCA  

這工作坊除了讓擺設專家看我們佈置作品,並提出些想法。還有如何想他人解釋自己的作品。至少對 Dahlem 來說,創作者話不要太多,要讓觀賞者有空間想像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renlin7912 的頭像
    karenlin7912

    沒有什麼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