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梅啟事] 梅丁衍回顧展1976~2014
梅丁衍,1954年生,「外省」第二代。雖然在成長期屬於資源較具優勢之外省人,但身分認同、文化認同問題仍環繞在他身邊。學生時代不喜歡讀書,加上整個社會氛圍的苦悶,遂選則繪畫以自娛。現在看來,是抵制社會,正義感萌生的開始吧!退伍前夕,因為會畫畫而無預警被「拘留」在離島做長官歡迎海報;退伍時無意帶走個人資料,而被為難詢問了好一陣子,當時白色恐怖氛圍尚未退減,就被視為反叛分子。因為如此,使他開始對政治、政府產生恐懼及排斥。
29歲,1983年,父母把住屋賣掉讓他到到紐約讀書,是台灣第一批到紐約的藝術留學生,想盡辦法待在紐約不想回台灣,一直到10年後,在同學們的慫恿下才回台灣教書(北藝及彰師),以謀生養創作。
在美國期間(1983~1987),梅丁衍受符號學、現成物、禪學、語意學影響,這段時間作品符號象徵意象非常強烈。槍、鏟子、工程尺、量器、小便斗、防毒面具裝著罐裝石油氣、水族箱為馬桶水箱、中視花紋的西式小便斗......令人驚嘆的是他對材料質地及顏色的高敏感度,將材質特性強化,雖與組合物相衝突卻更凸顯力道。
回台灣後,創作依然鎖定在「身分認同」,但針對於「文化層面(現代化)」及「政治層面(國家定位)」。主體自台灣出發,牽及中國與台灣間的政治情結、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意識走向、韓戰爆發後美國文化傾銷、退出聯合和國後的外交困境、台灣總統對兩岸關係的政策等。
關於美國的文化統一策略,梅丁衍兩件大純文字作品倒清楚表明他的立場:
"Your Success becomes my illusion" 及
"America
In
Disastrous
Segregation"
後期,他開始以老舊的東西(40.50年代),為底基創作,以現成物的符號反射內在正義的吶喊。據他所言,
「這些現成物除了承載童年記憶,基本上不是一個愉快的記憶。經常讓我想到那是一個戒嚴時代,思想不自由,觀念保守的時代。政治涉入的物品,畫偉人、喜帖後的反共口號,童年很荒謬。」
梅丁衍熱烈於蒐集老東西,多到需要一個小倉庫存放,從童年的玩具到別人家的喜帖、結婚照,他是個念舊的人吧!但不難從他呈現的方式,看出他是個內心滿孤獨的人。風格冷冽,物件排列穩重精確,老照片被他再製地像鬼魅回魂,搭配跨世代的物件讓時間感更抽離。雖具高度裝飾性,但仍帶著梅丁衍的生活哲學。
如果把梅丁衍界定為「政治」藝術家,似乎有點不精確,我更傾向認為他把藝術當作手段,以紓解對台灣文化、歷史、認同的思愁。雖然戒嚴之後,台灣一群敢說敢做的藝術家紛紛起義,但梅丁衍所採取的方式或詼諧或聲東擊西,在不求明確的態度下,積極將方向轉成對文化定位的思考,試圖將台灣在中式傳統、日式文化、美式風潮構築歷史下,對所謂「文化正統」進行思辯與追尋。
此次回顧展整體觀之,猶如在花團錦簇的大觀園中不斷受天馬行空的現成物與符號意象衝擊,雖觀之如隔山,但明白梅的身平及想法後,意象的可讀性大為提升,讀出了梅丁衍特有的幽默。
如梅丁衍所述:「我關注的是依附在台灣近代史邁脈絡下的物質符號,是一種個人成長史所延伸的社會學考察。」
===================================
(圖片右邊的框框是局部放大圖,來自梅丁衍官網)
孫中山與毛澤東的形象不斷在梅丁衍的作品中,難分難捨。「統一中國」這題目下得很深刻。
沒說明很難解的符號暗示,左邊紅色的瓷器輪廓是毛澤東的側臉輪廓;右邊藍色則是村中山的輪廓。他們兩個是不可分割的相望或不相望。
台灣外交是梅丁衍很重視的一個議題,[給我抱抱]算是一件行為藝術,將展間融入路邊的展示櫥櫃行列,鼓勵人們進入內部,給予邦交國枕頭們一些抱抱,試著知道他們是誰,了解他們。盡頭牆面上的亂碼象徵我們對邦交國的語言文化完全不理解,如同亂碼一片。台灣急於與他國建立邦交,另方面又受中國政治壓迫而卻又急於前進中國投資。這件作品相較於「哀墩砥悌」是很樂觀
「哀敦砥悌」是梅丁衍詼諧音譯的Identity(身分、價值認同......),但「哀」「墩」「砥」「悌」或各或一同散發出輓聯、勉勵的印象。一向「禮儀之邦」為圭臬的中華文化,邦交國卻不斷與我們斷交。地圖上的「禮」,便是以曾經與現在的邦交國國旗組成。引梅丁衍所言,這是一個「持續性的作品」。邦交國數量不斷改變,他就要不斷調整。送給斷交國一面牌,一座「碑位」,紀錄曾經的邦交關係,而碑位越來越多......
梅丁衍以一個獨立展間的形式,把這些裝置集中於一處,經過擺設活像靈骨塔。
這系列([決戰境外])電腦繪圖,是轟炸台北各個重要景點,包括總統府、圓山大飯店、中正紀念堂......提供戰時台灣可能出現的景象,標的物針對國民政府集權象徵。
國族情節及文化認同議題,在這件作品呈現,孔子好長好長的鬍鬚不斷延伸至現代,兩岸中國文化對孔子印象不斷轉換,但孔子所述仍載於論語中,不曾改變。國民政府遷台後以儒家思想做為教育方針,同時間的中國在毛的領導下批林鬥孔;近年台灣開始偏離儒家思想教育的同時,中國正在積極研究其思想意義。
==========================
回應李登輝在1996年所提出對台灣企業界投資中國大陸的主張,要台商不要一窩瘋前進中國投資。在梅丁衍眼中,這從頭到尾就是「錢」的問題。因此用「俗氣」的塑膠串珠與家人串成重達五公噸的[戒急用忍]。這件巨作,在製作過程就開始有它的意義。串珠是梅丁衍和夫人一起染色的,鄰居還以為他們打麻將打整晚。在組合過程中,集合所有親戚、學生像家庭代工一顆一顆串起,不能有任何失誤,這是大家的作品。每每看到孫中山先生啾咪,就覺得這一切真是荒謬阿!
讓我在北美館駐留許久的作品。財神的春光滿面及背景廣大群眾的笑,將嚴肅的議題硬是扳到另個層面。
C [剪靶遊戲] [為什麼小提琴殺了樂師] 1985 (留美期間作品)
撇開符號,這那展間讓我驚嘆,梅丁衍的繪畫、製模、上色的功力超強。
憲兵是國民政府白色恐怖時期、美麗島事件期間,進行管制監控,最重要的工具。以懸吊的憲兵來暗喻中華民國憲法為「後美麗島事件」懸而未決的政治危機。梅丁衍對這些符號的恐懼是深化的。梅不會去搞政治,但如果一定要,他會選擇革命。
======================
這系列作品都是先拍照或掃描後,再用PS重新上色、排列、製造特效。他強調,做這系列作品,不僅畫畫的底子要夠好,也要夠細心。同時,是代理畫廊很主打,我被梅丁衍打到的系列。
[台灣可樂]系列:「『靜物』是藝術借屍還魂的手段......主要是憑藉肉眼來虛擬古典氛圍,此系列作品我稱之為『手繪新古典數位虛擬寫實主義』。」
[台灣西打]系列:用上網搜尋到的老照片,或買來的老照片進行重製。(「西打」指日據時期的「西進」中國,及「反攻大陸」。)
=============================
黃榮燦 [恐怖的檢查]
之所以提這位前輩藝術家,他是台灣早期很重要的版畫家,亦為228受害者,梅丁衍很崇敬的藝術家。他用當時(1930~40's)很流行的木刻板畫,以細緻的刀法刻出社會實質面。梅丁衍提過,他想用這幅畫做一件圓柱投影裝置紀念黃榮燦。
「透過藝術,見證我活過的那個歷程。」
===========================
看大型回顧展很辛苦的一點是要知道一些藝術家的身平故事,才好進入狀況,但另一方面也是認識藝術家的好方法。梅丁衍算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但僅止於後期[台灣可樂]及[台灣西打],因為回顧展才發現,這些後期的作品是梅丁衍失去衝勁後遁逸入的唯美。儘管如此, 梅的形象依然是以「社會性(政治)藝術」標立於台灣藝術脈絡中。
這是今年閉關以來第一次到北美館,下定決心前往前幾天頗興奮的XD 考試前一天突然驚覺第一天考試只考到3:30,所以就可以晚上去北美館郊遊啦! 剛好趕上[尋梅啟事]閉展的前一天。梅丁衍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會知道他,是在幾年前北美館典藏展他的作品[晚安,郎世寧]和[玄奘]。之後到ART TAIPEI和ART SOLO打雜,發現代理他的畫廊攤位,在那裏看到不少好東西。看的作品都是他中晚期「較沒動力」時的漂亮印刷作品,現在想來還滿好笑的。但那些印刷噴墨真的超立體超美的啊!氛圍有點詭異卻優雅。
恩....其實在看[尋梅啟事]前,大概是超過半年沒看認真展了,ART TAIPEI、ART SOLO不算。再一次看展,尤其像梅丁衍這種強調象徵、符號的創作方式,本是照著以前「攻略式」方法一邊做筆記(detail)一邊看,維持了兩個展間後就放棄了,覺得自己滿無聊的(笑)。一方面是這次回顧展故意不放作品名牌,另一方面是我看到的物件就是物件,那他想表達的明確意涵其實乍看之下我無法完全掌握,所以就寬心到處晃盪了(笑)。這麼說好了,梅丁衍就是個很政治性的藝術家,創作媒材幾乎是現成物,選用物件及文字單看算是能抓到他想說的。因為發覺有另一種看展及描述方式,所以廢文心得也不會想再繼續去處理攻略跟大家分享打怪密技這樣(攤手)。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是梅丁衍。
這廢文其實或打或停拖了近一個月。這真個艱難的時候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