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前在西方藝術史發展的那些人們,真的很不熟稔啊,索性就看個課外書當作預習,以下就當作筆記,紀錄那些合我胃口或眼睛發亮的那些藝術家吧!他們就是集中在這一百年,慢慢讓藝術從傳統學院派進化到現代觀念美術的人。
下面「畫家」(故意排開杜象,我傾向把他歸類到裝置藝術或觀念藝術裡)的排序就按出生先後,從1839年生的塞尚到1904的達利。中間經過莫內、亨利·盧梭、高更、梵谷、孟克、康丁斯基、克利、畢卡索、布拉克、馬諦斯、米羅。概括來說,他們生活的時期重疊性很高,或接續或同時對西方藝術領域進行轟炸。而這些人創作期間約於1850~1950年間,也是全球局勢最動盪的時候。
([Self-Portrait] 1878-1880) Paul Cézanne 塞尚 (1839~1906) 法國 後印象派
塞尚被尊成為「現代藝術之父」,主因為其將傳統平面印象繪畫改革項立體畫派前進。其實塞尚在印象派裡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就是不甘現狀大家都在畫美美的自然,而且攝影已經風行,傳統寫實畫派將走入困境,因此他想要成為一名改革者,他放棄印象派點點戳戳的筆法,而改用小平面的具方向性的點粗線作畫,並強調體積感與原始形狀(圓柱、長方形、圓錐.....),這些觀念上的變革影響後來的野獸派與立體派。(但我對他的畫沒特別感覺就是了,就是一種實驗的概念......)
============================
([Self-Portrait] 1867) Claude Monet 莫內(1840~1926) 法國 印象派
將傳統寫實主義的線狀描述,變成塊狀的呈現方式。藝術史學者對其評價不一,有謂開創新的風景畫模式;亦有謂此模糊的筆法完全在抹殺風景畫自中世紀發展的美學概念。至於其晚年類似野獸派作品,除了身體狀況不好外,應該多少受那時候主流的野獸派影響吧!
(因為之前已用很大篇幅討論過他,就暫時掠過) 【關於莫內,印象派的精神所在】
=============================
([Self-portrait of the Artist with a Lamp]) Henri Julien Rousseau 亨利·盧梭 (1844~1910) 法國 後印象派
亨利·盧梭是個「素人藝術家」,沒受過正統學院影響,因此畫出這些很不符合當時主流的風格,說是現代主義的一環也不為過。但就是靠著這股「清流」讓他在藝術史上與大家齊名。有趣的是,他在畫這些奇幻作品時,就知道這些作品很有價值,可惜當時人無法理解。一直到他過世後幾年後,作品價格是他當時標價的十倍以上啊!
[The Sleeping Gypsy] 1897 (130x201 cm)
這件作品現藏於MoMA。好一幅輕柔涼爽的畫。吉普賽女人頭巾、衣服、琴絃的高彩度線條,突出於平坦的沙漠中。即使睡覺時還握著手杖的他,機警地隨時起身逃離危難。但後方那隻悄悄的大獅子,彷彿佇立許久,圓圓的眼睛直盯著畫面外的我們,但絲毫無露出一點威脅。就這樣,安安靜靜地待在涼涼的沙漠中吧!(他的尾巴好可愛)
[The Snake Charmer] 1907 (189x169 cm)
盧梭先生晚年的精彩作品,[叢林系列]之一。後景深色植物細緻的紋理讓空間感消失,彷彿一道平面。全身黝黑的弄蛇人兩眼神祕地盯著觀者,其間纏繞著黑色大蛇。而左邊那隻高彩度的教啊,速乎讓氣氛和緩許多(但它在那裏很危險啊!)。
====================================
([Self-portrait] 1893) Paul Gauguin 高更 (1848~1903) 法國 野獸派
高更鮮明風格,用色非常大膽不自然。就因為高度裝飾性的狂野用色,而成為「野獸派」的重要影響者。驚世駭俗的紅樹,黃基督,都是當時印象派畫家無法想像的。但也因如此,某些藝術家明白誰說畫上去的顏色一定要真實的顏色呢? 這段期間,他畫了不少大溪地作品,因為小時候在大溪地住過,便又重返當地,當地鮮明充滿野性的色彩是當時歐洲所沒有的。 高更用色相當厚重飽滿,善用對比,卻十分真實,完全掙脫「自然」的拘束。另外,他是樓下梵谷先生的好友。
[The Yellow Christ] 1889 (92x73 cm)
[The Seed of the Areoi] 1892 (92.1x72.1 cm)
他在MoMA。
====================================
([Self-Portrait] 1887)Vincent van Gogh 梵谷 (1853~1890) 荷蘭 後印象派
怎麼說呢,梵谷先生的生平精采程度好像比他的畫還重要,好像沒什麼人會注意除了星空、自畫像和盆栽以外的作品。跟上面那些人一樣從印象派起家(當時主流),其中風格經歷過「黑色時期」、「和高更呼應時期」及最後「歪七扭八時期」,這前後僅僅十年之間,作品無數,卻沒能賣出去(他弟還是開畫廊的呢....)。
[The Potato Eaters] 1885 (82x114cm)
早期作品,[黑暗時期]的代表作。這是一件很精采的作品啊,動態感十足,舉起杯子的手、倒茶的手、切食物的手、不斷上升的水蒸氣、煤油燈的火。畫面如此幽暗貧苦,卻散發日常的生命力。
[Church at Auvers] 1890 (51x61cm)
莫內的最後一件作品。鮮明的顏色,不斷流瀉的線條,原應靜止的畫面卻散發出焦慮不安的氛圍。不難發現大塊單色平圖的技法受高更影響。
=================================
([Self Portrait in Hell] 1903)Edvard Munch 孟克 (1863~1944) 挪威 表現主義
他是一個很令人感到憂鬱惶恐不安的人啊!從小不斷與死往經過,被病痛纏身,又生性叛逆,堅持畫心中的感受,被藝術圈的人嘲弄,過得很不順遂(樓上樓下這些畫家都是同輩人)。終其一生畫幾乎都在畫社會黑暗駭人的題材,充滿悲觀、孤寂、嫉妒、焦慮。而在美術史上,成為「自傳式繪畫」的始祖。因為這種特質,對當時德國的表現主義支持者影響深遠並受支持。(*表現主義論者認為,直接表現情緒和感覺為所有藝術唯一的目標。線條、形體、顏色之所以被採用,全因他們有表現的可能性) 孟克的畫總散發出惶懼不安的空虛感,尤其是[吶喊]這件作品。(其實現在想來,那些挪移[吶喊]要素的作品,根本就是在揶揄孟克!)
[Golgotha] 1900 (80x120 cm)
Golgotha就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所在的那座山。前景的人們表情詭譎多變,扭曲的身形向中央的耶穌集中(但那耶穌長得很像孟克本人啊...) 草地上詭異的一坨又一坨的樹與空中的晚霞真的很令人焦慮啊!
[The Murderer] 1910 (94.5x154 cm)
===================================
Wassily Kandinsky 康丁斯基 (1866~1944) 俄羅斯 表現主義、抽象藝術
康丁斯基是俄羅斯人,阿嬤是蒙古公主,祖先都來自西伯利亞,看起來難怪會像亞洲人呢!大學學的是法律和政經,在接到法律系教授聘書時,決然前往慕尼黑學美術。他在1910年畫了全世界第一張抽象畫。在【回顧】書中寫道:「薄暮正在消失,我剛畫完畫,帶著畫箱回到家裡。在蒼茫光照與沉思恍惚氣氛中,我猛一抬頭,看見牆上的一幅畫。這幅畫充滿著色彩,我無法認清他真正的面貌,只覺得他異常的美.......我近看這幅神秘的畫作,才發現原來是我自己的畫,只是被倒置了而已......次日清晨,我試圖回憶昨日初見此畫時的印象,可是無法成功,甚至再度把那幅畫倒掛,卻還是清楚認出其中的內容,那種朦朧、隱藏的美到哪裡去了呢?於是我肯定的了解,是物體的形象損害了我的畫!」他的作品是縝密思考下的產物,將具體的形體種輛轉換為抽象存在。
[Composition VII] 1913 (200.7×302.3 cm)
第一階段的作品,比較偏向潛意識像地闡述。
[SUCCESSION] 1935 (81x100 cm)
這是康丁斯基第二階段的作畫,幾何抽象,充滿科學精神。
========================
Paul Klee 克利 (1879~1940) 瑞士
是個音樂家、詩人、畫家,克利在藝術分支派別上較難分類,創作風格多變。當時藝術界以野獸派和立體派為主流,但克利選擇了符合他個性的折衷道路。用色調和,形體溫和,晚期更選用噴畫創作。在藝術史發展上,並不像塞尚、高更、康丁斯基般極力發展新美術道路,克利選擇屬於自己的創作冒險道路,不斷挑戰新材料創作(包括粗布、線條刻畫、拼貼、噴修、拓印、臨摩古壁畫......)。
[Der Goldfisch] 1925 (69.2x49.6 cm)
金色紅色的魚真的亮得很美阿,而古典味道的水草們,讓整幅畫秀氣溫和許多,使那些野性的魚安分許多。
[Insula dulcamara] 1938 (88x176 cm)
這應該是畫在粗布上面的,或是用拓印(克利在之前已經挑戰過這些類似的材質)。這時期的克利尋找粗線條與色塊的可能性。
===========================
Bablo Picasso 畢卡索 (1881~1973) 西班牙
這一群藝術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他啊!單從藝術創作上來說,作品遺留後世就有上千件,最重要的是,他不斷開創藝術新潮流,而且還十分有份量。16歲就以一幅寫實作品[Science and Charity]得到馬德里全國展覽審查委榮譽獎。18歲進入當時藝術圈的核心了。之離開傳統學院派後,形成所謂「藍色時期」(1901~1905),專畫社會底層的流浪悲苦、滄桑。1905後生活比較舒適,進入所謂「玫瑰時期」畫些較活潑的作品。1907上進入「原始時期」,在藝術界開了第一槍,立體派成形。1914年後,因為大戰及立體派本身理論過於客觀科學的因素,立體派逐漸瓦解。畢卡索轉而嘗試厚重的古典作風創作,有稱為「古典時期」。1921年,新拼貼時代來臨,雖然技法類似立體派,但用色鮮明,如下面的[三畫師]便是代表作。1925年後,「變形時期」,嘗試混合繪畫技法,從古典到現代,從平塗到精描,媒材混合鉛筆、鋼筆、水彩、油彩、版畫,不斷嘗試新風格。1935年,西班牙內戰,納粹橫掃歐洲,開始畫些關於人道關懷主題的作品,如[格爾尼卡]。二戰後,還是繼續作畫,嘗試新風格,一直到晚年。
[Absinthe Drinker] 1901-02 (73x54 cm)
「藍色時期」作品,女人過長的手臂、手指,製造出些微嶙峋效果。深思無奈的眼神,環抱肩膀的手,散發保護自己的孤寂感
[Three Musicians] 1921 (200.7x222.9 cm)
藏於MoMA。這些像色紙的平圖塊狀,類似立體派,但用色鮮明氣氛歡樂,是立體派所缺少的。
=============================
Georges Braque 布拉克 (1882~1963) 法國 立體主義
他是法國的驕傲啊!雖說創造立體派風格的是畢卡索[亞維儂的姑娘(1907)],但事後開始壯大立體派與發展理論的卻是布拉克。在布拉克拜訪畢卡索看到[亞維儂的姑娘]後,兩人因理念相投,成為好友一同創作,一同討論,並嘗試在畫上貼上現成物(海報、貼紙、在顏料中混沙、拓印......),這讓傳統畫派的藝術家全崩潰了。不久後畢卡索轉換創作風格,將立體派發揚光大的就是布拉克。受塞尚的立體創作理念影響,將塞尚「很平面的立體派」變成真的的立體,就像把形體打碎後再組合起來一樣。但在這重組過程間,形體的存在感卻在虛無飄渺間。其實在畢卡索作[三畫師]之前,柏拉克早已嘗試類拚貼的高彩度創作方式,但或許是因為風格的關係吧,布拉克的作品總帶著謙虛沉靜,不如畢卡索般活潑歡騰。
[Violin and Candlestick] 1910 (61×50.2cm)
[Blue Aquarium] 1962
這件作品是布拉克80歲時的作品,基底厚塗的白色顏料,閃閃發光,波光粼粼。水槽中的那些黑影到底是魚的影子或是其他隻魚,藍是水的藍還是魚的藍,一切恍如錯覺。
=======================
([Self-Portrait in a Striped T-shirt] 1906) Henri Matisse 馬蒂斯 (1869~1954) 法國 野獸派
即使在現代藝術發展的年代,馬諦斯24歲時選擇到羅浮宮臨摩古畫11年,期間不斷受梵谷、塞尚、高更風格刺激,閉關修行之後,走上現代藝術的道路,成為野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不強調自然主義以明度為主自然光線,而採用以顏色彩度作出深淺景變化。他不怕用原色,用了也是大面積平塗,但色彩比例上總是勻稱不突兀。其實,對馬諦斯、畢卡索、布拉克這些人,技巧已經都不重要了(反正他們傳統寫實技能都很強大),重要的是,藝術要達到他們的目標,一種形式上與觀念上能夠符合他們目標的創作手法。
[Woman with a Hat] 1905 (79.4×59.7 cm)
這幅是馬諦斯野獸派的經典代表,用色灑脫狂野不真實,卻將色調與對比安排得恰到好處,一切如此均勻和諧。
[The Snail] 1953 (287×288 cm)
(這隻蝸牛超級大隻!)1943年後,馬諦斯開始大量剪紙創作,某方面是剪紙比較輕鬆,但效果上卻是做直接的。其實馬諦斯一生追求顏色、形象簡約,並製造歡愉氛圍的藝術。而晚年一系列色紙拼貼,正展現他一生所追求的極大化。想到幼稚園時的剪紙勞作,就該謝謝馬諦斯的革命創舉阿!雖然簡單,但我不認為每個小孩子都能像馬諦斯那樣在顏色比重和排列上如此精確協調不俗氣。
===========================
Joan Miró 米羅 (1893~1983) 西班牙 超現實主義
米羅的畫總是令人愉快阿。尤其到創作成熟期那些簡單靈活線條組成的小東西們,到晚年把平面的小東西變成立體雕塑。早期學畫受野獸派及立體派影像,之後進入「瑣碎期」,強調精細線條描繪物體細部。1925年左右,超現實主義發展成熟,米羅也受其影響,往內心潛意識追尋題材,風格轉向抽象及超現實,形體已不再重要。二戰期間,他發展出自我獨特風格,筆觸自由,用色活潑,充滿童趣,而這一發便40年。
[The Farm] 1921–1922 (123.8×141.3 cm )
「瑣碎時期」作品,因為線條的緣故,讓畫面很看起來很平面,但充滿細節的畫面倒是耐人尋味。
[The Poetess] 1940
在這件「星座」作品之後,米羅便進入大家熟知的米羅風格了。
====================================
Salvador Dalí 達利 (1904~1989) 西班牙 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
這人是瘋子吧,我想,在描繪潛意識方面,又是個奇才,與畢卡索、米羅/馬諦斯並稱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善於運用媒體力量、大言不慚、喜好交遊、什麼生意都能做。某方面到開啟商業藝術紅人先河。他極度寫實的潛意識作品,倒頗吸引人就是了,在當代算是一股清新的濁流。之前有發了好大的篇幅討論他【關於達利,繼畢卡所後第二位西班牙偉大的畫家】,便暫且經過。
====================================
1950年後,開始慢慢不流行「畫畫」了,藝術中心從法蘭西轉向紐約。當代藝術在沒有文化包袱、愛好新奇事物的美國蓬勃發展。有論者謂,這時候藝術已走向終結,而這又是讓我更著迷而且複雜的故事了。
1850~1950間這些畫家生活期間,大約看來是塞尚到梵谷孟克是一群同學(排除梵谷後的後印象主義分類);康丁斯基到達利是另一群同學(現代藝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