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 (Claude Oscar Monet) 1840~1926,法蘭西人,印象派理論的實踐者與精神所在。雖然在印象派歷史發展中(約1850~1900)他並非最重要的人物,卻值得稱上承先啟後的中流砥柱(笑)。整體看來,莫內是個小時了了,青中年困頓,老年得志的畫家。在他一生中,經歷了鐵路普及化、普法戰爭(1870)、日本浮世繪傳入、新舊畫派之爭....直接影響其創作。而晚年近似抽象畫的花園作品,則影響了後世的抽象主義發展。
法蘭西風景畫在1800's,受兩股勢力支配:巴比松畫派及寫實主義。前者開始進行戶外寫生(但回畫室完成),代表人物為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就是畫[拾穗]那位);後者排斥浪漫主義及古典主義的空動及脫離現實。印象派受巴比松畫派影響,實踐風景畫直接在戶外完成的理念。印象派的兩位領袖人物:馬奈 (Édouard Manet) 及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奠定了印象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前者是個有天分的開發者,堅持「視覺」作畫,僅做「現象的捕捉」;後者則扮演「提攜者」的角色,著名的印象派畫家莫內、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西斯萊(Alfred Sisley) 、巴齊耶 (Jean Frédéric Bazille) ...都曾受畢沙羅金錢上或機會上的幫助。
((這篇先說莫內的人生及其單件作品好了,下一篇再來看看他中晚年的連作、花園系列及巨幅蓮花壁畫。))
===============================================
【 1840~1860 】
在法蘭西諾曼第地區的港市Le Harvre長大的莫內,熱愛著大海,往後三十多年,他畫了數的海景。他曾提過:「我是這麼喜歡走在海邊,或是漂浮在海上,我死後,但願能被葬在一支浮標中。」莫內十多歲時根本就是痞子痞,畫插畫賺外快,在鎮上小有名氣,但對學畫不是特別有興趣。但就是因為布丹 (Eug'ene Louis Boudin) ,這位當地年輕風景畫家,堅持帶莫內到海邊畫風景,開發了這個痞子的潛能,領他走向職業畫家之路。雖然布丹並不是有名的畫家,但卻是莫內一直感佩在心的啟蒙老師。
(十多歲時的插畫)
1859年,19歲的莫內前往巴黎的蘇士美術學校,在 Charles Gleyre 門下學畫,而這位新思想(寫實主義)的學生與傳統學院派的老師在觀念上總是存在爭執。莫內在那裡認識了志同道合的同學雷諾瓦、西斯萊和巴齊耶 (Jean Frédéric Bazille) ,常一起外出寫生。
==========================================
【 1860~1870 】
1863年,馬奈在「落選沙龍展」(拿破崙三世特例沒給被選上學院派官方沙龍的作品開展) 上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 (Le déjeuner sur l'herbe(208×265.5cm) )引起軒然大波,震驚了法國藝術圈,評價說是一幅「猥褻」作品,「女子怎麼可以全裸做在戶外,毫不避諱的盯著我們看?!」但從技法上來看,這是一件厲害的新舊美術觀念結合作品,舊題有田園景色、酒神節、緹香和拉斐爾的風格,新者有深刻的戶外陽光、明麗的色調,及穩定的構圖。其實我們不需要對這件作品做其他過多的聯想,這只是馬奈企圖擺脫傳統的實驗罷了。莫內受馬奈影響,1865年也做了同名作品[草地上的午餐],雖然風格迥異,但可看出光影間的互動。
馬奈 [草地上的午餐] 1862 (208×265.5cm)
莫內 [草地上的午餐] 1865 (460x610cm)
(草圖)
這件長達六公尺的巨幅作品,充分顯現莫內的野心。不像馬奈,莫內只是以寫實主義畫當時的人平常野餐的景像,而且展現他對大自然的熱愛。那時莫內已經把雙眼所見實在地轉為色塊(光彩),不被概念影響,但整體尚嫌呆版。
1866年,莫內又以[綠衣女人] (Camille) 再度選上沙龍展,廣受好評。這幅畫的模特兒是卡謬 (Camille Doncieux) ,她近幾年都是莫內畫中的模特兒。隔年,卡謬跟莫內生下第一個兒子 Jean ,直到1870年兩人才結婚。
[Camille] 1866 (231x151cm)
莫內和雷諾瓦一起到塞納河畔的青蛙池邊寫生。在相輔相成下,此時兩人均以具備「印象派」的基本特徵:色彩分割、視覺混合(塊狀觀畫效果)、油彩厚積。其中不難看出兩位畫家風格上的差異,莫內用色比較透、結實,雷諾瓦的就比較濁、圓渾飽滿。構圖和標的喜好上也不同,莫內喜歡也擅常畫水面,雷諾瓦著迷於人物描繪。
莫內 [Frog pond] 1869 (66x81cm)
雷諾瓦 [Frog pond] 1869 (66x81cm)
[Saint-Germain-l'Auzerrois] 1867 (79x98cm)
因為沙龍展的失意,莫內和雷諾瓦下定決心到巴黎畫風景,上圖便是莫內從羅浮宮東南方陽台取景的,他特地寫信請美術部的伯爵讓他們在羅浮宮作畫。這幅畫意外受年輕人歡迎。這個時期的作品,色塊有比較靈活,但仍傾向獨立色塊及平塗,沒有太多漸層變化。
其實在這幾年,莫內經濟情況一直很不好,從[綠衣女人]後,沙龍就沒再接受他的作品了。莫內父親不贊成他和卡謬在一起,就斷了莫內的經濟支援,長男出生,再加上畫都賣不出去,沒錢吃飯,付不起房租..... 「這次落選真是要命,我幾乎要斷炊了。僅管我的畫標價不高,但經紀商和收藏家都不理睬。看到作品沒受到好評,真傷心。」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莫內、西斯萊、畢沙羅都逃避徵兵跑到不列顛,馬內加入國家防衛隊。莫內之後再逃到荷蘭,直到巴黎公社失敗才回國。莫內在不列顛的日子,找到了一位穩定買家杜朗‧魯埃 (Paul Durand-Ruel) ,並和畢沙羅一起在「國際藝術展覽會」展出作品。到了荷蘭,他寫信給畢沙羅:「這裡好美...我開始全心投入創作,幾乎沒有空閒。」
[Green Park London] 1870
===================================
【 1870~1880 】
1871年底,莫內全家搬到塞納河畔的小村 Argenteuil ,終於找到一個穩定的住所。莫內學巴比松畫派的杜比尼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造了一艘小船做為水上畫室。搬入鄉村之舉讓住在城市的巴吉爾、馬奈、畢沙羅、塞尚 (Paul Cézanne) 、西萊斯都也搬到鄉村享受大自然了。布丹:「我們常和莫內見面。前不久,一群朋友聚在他新家,慶祝他喬遷。他過得不錯,可望能獲得某種地位。我們認我在我們這個畫派裡,他很可以居領袖地位。」
馬奈 [Monet in his Studio Boat] (Monet dans son bateau atelier) 1874 (82.5x100.5cm)
上圖是馬奈畫在水上畫室的莫內與卡謬。可以看出馬奈的風格,雖然是速寫,但飽和色調及呈現布料質感都做得很細緻。背景不是重點,就草草帶過。
[House at Argenteuil] 1873 (60.2x73.3cm)
是 Jean 和卡謬,花和樹的顏色很細緻分明。莫內刻意使觀者會先看到花團錦簇中的卡謬,再由其視線引導至中間的 Jean 。太陽在右後上方,取景構圖使陰影佔 3/5 的房子和影子與 2/5 的高亮度樹叢平衡。(是說東方風的花瓶還滿有趣的)
在 Argenteuil 的幾年,莫內終於有轉機了,他於1872年共賣了38幅畫,隔年生意更是興隆。他練習將人物畫入風景,卡謬和 Jean 都是畫中常見的模特兒。莫內轉變風格,筆觸較細,活潑且自由,開始堆疊出層次,挑戰不同的光影效果。莫內很喜歡花,在住所種滿了花。
[The Argenteuil Bridge (Le Pont d'Argenteuil)] 1874 (60.5x80cm)
真是個和煦的早晨,這是件很典型的印象派畫作,莫內試圖以水面為中心捕捉倒影及波紋。船、房子、森林、橋、鐘樓的倒影使畫面生動明快了起來。
1874年,以莫內為首,成立了一個30人的「畫家、雕塑家暨雕刻家合作團體」,在巴黎的一位攝影家 Nadar 的工作室舉辦第一場展覽,畫冊上有165件作品,以莫內、竇加 (Edgar Degas) 、雷諾瓦、畢沙羅、西斯萊為中心,包括布丹、塞尚、莫里索 (Berthe Morisot) (後還和馬奈結婚,是當時團體中唯一的女子)......有人也參加了15天後舉辦的沙龍展。而其中的「驚世之作」,莫內的[印象‧日出],讓這個名字很長的團體被貼上「印象派」的標籤。藝評家群起攻之,有評論道:「這種方法只追求印象的效果,把對印象的表現留給善長畫線條的人。」「這幅畫是在畫什麼?讓我們看看標題,叫『印象‧日出』。的確,這些畫並不是在描繪自然,而是描寫那些模糊、無意義的印象。這以太隨便了,筆觸多麼自由、多麼輕率啊!粗糙的牆紙都比這幅海景精細。」年底,這個團體解散了,兩年後開第二次這展。
[Impression‧Soleit levant] 1873 (48x63cm)
莫內做了一系列的[印象‧日出],地點是Le Havre港(就是小時候住的地方)。他承認日出是沒辦法畫的,因為太陽跑得太快(笑),因此只能用「印象」速寫表現。雖然是速寫,但可以看出莫內靈活的技巧,大筆塗抹覆蓋,卻生動。莫內讓我們先看到那一小顆橘紅色的太陽,向下順著海面折射光影,帶到小舟上,再帶到全景。背景如夢似幻的樹(紫色粉紅色的殘影好厲害!)襯托出太陽的對比。深褐色的小船讓刺眼的陽光平衡,亦增生動性。雖然莫內在這次展被圍剿得體無完膚,但[印象‧日出]卻立馬被高價買走(不過它被當作草圖...)。幾年後轉入新買家貝里奧 (Georges de Bellio) 手中。之後貝里奧的女兒把這件作品和其他爸爸蒐藏的莫內畫都送給一間博物館 (Musée Marmottan, Paris) 。題外話, Musée Marmottan 將[印象‧日出]列為鎮館之寶,不准出境。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1873 (60×80cm)
這件莫內的野心很大,在炫技(笑)。主要以對角線構圖,太陽應該是在右後上方,右2/5的陰影區將左上3/5的陽光照射區平衡。在取景上,莫內刻意將視角移低(天空很小),讓整個畫面很擠很滿呈現當時街上人潮壅擠。左邊明度很高,像黃金一樣閃閃發光,右上2/3雖然一團黑黑的,但還是有層次。左邊樓房直條窗格和右邊直條的「黑人」筆法有助於固定中間那一大坨「亂七八糟」的樹枝,不至於讓畫面散開。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1873~1874 (79.4x59cm)
從海外回法蘭西的莫內,先待在巴黎住一陣子。上面兩幅畫都是從 Nadar 工作室(辦第一次印象派畫展的地方)看出去的風景。莫內喜歡從高處觀察巴黎人群、街景,1867年的 [Saint-Germain-l'Auzerrois] 也是。第二幅雪景有參加1874的印象派畫展。有評論家嘲諷: 「這就是印象,我是門外漢....請告訴我這幅圖畫一堆數不清的黑點是什麼!」(某方面來說,近距離看,人真的就是黑黑的火柴...(笑)) 相較於前一件作品,冬景顯得清幽許多,用廣角鏡頭(?)天空和遠景都出來了。
[Rue Montorgueil] 1878 (102.5x71.5cm)
1878年6月30日紀念共和創立的慶典,莫內從陽台望出去的街景。即使是個彥頤高照的好天氣,還是能看出莫內捕捉光線的忠實。右邊比較暗,左邊比較亮。無數的垂直線條和直式畫面,看不到屋頂的近景樓房,讓整個視覺產生不斷抽高的幻覺。題外話之,這算是抽象畫了吧...
1875年左右,莫內再度陷入拮据困境,原本的收藏家杜朗‧魯埃不太買他的畫了,莫內只好找其他買家及和馬奈借錢。1976年,第二次印畫展在杜朗‧魯埃的畫廊舉辦,雖然一樣受到批評但比第一屆的情況好多了,但這時期的印象派風格開始分歧。同時莫內找到了新買家,醫生貝里奧、畫家兼收藏家卡伊波特 (Gustave Caillebotte) ,他們都是莫內往後精神上及金錢上的支柱。
[Japanese Costume](La Japonaise) 1876 (142x231cm)
莫內在倫敦和荷蘭時第一次知道日本畫,1870~1880's的法蘭西捲起一波日本狂潮,好多人開始畫浮世繪風格的西畫。莫內以卡謬為女主角,畫了難得的室內肖像畫。這幅畫研習日本2D畫風,沒什麼空間感。人物型態和用色風格明顯是模仿雷諾瓦及馬奈。和服上的生動有力的日本武士讓這幅畫瞬間升級許多。卡謬手上的扇子是法蘭西國旗色(笑)。恩...這麼說好了,這幅畫單純只為「潮」而作。
[Turkeys] 1876 (172x174cm) (這件作品的複製畫一直到現在,在感恩節賣得很好XDDD)
1877年以後,莫內又陷入經濟危機...沒有錢繳房租、第二個兒子出生、卡謬生重病......靠兩位收藏家的金援,莫內暫解舒緩窘境。1878年1月,全家搬到塞納河畔的小村莊Villaggop。 1877年,1878年兩屆印象畫展莫內都有參加,但開始遠離這些朋友們。1879年夏天,卡謬病死了。在這一年,莫內畫了不少室內化、雪景和河上浮冰。
[La Débâcle] 1880 (72.5x99.5cm)
這件作品有些許1880's蓮花池的感覺,水平一條一條排列的冰塊在陽光的照射下,被河岸上、水面下的草弄得綠綠的,粉紅色的天空很神秘。視角很低,快貼平水面了。即使是結冰的河,莫內仍細心描繪出水草藍綠色的倒影,這些垂直線條的草和倒影有助於固定水平片狀的浮冰,不讓畫面散開。莫內一共畫了20幾幅融冰圖。
========================================================
【 1878~1883 】
1880年是莫內人生的轉捩點,他的作品選入沙龍,開了個展。1870以來,莫內的作品都被沙龍展的評審拒絕,可能是受到雷諾瓦1879年的 [Madame Charpentier and her Children] 入選的激勵,又送作品到沙龍了,放棄參加第五屆印象派畫展。[Lavacourt] 意外入選。其實在印象派畫家眼中,莫內送畫去沙龍是背叛大家的行為,竇加更罵他是「賣身投靠」,莫內自己也很清楚,但就是因為希望能賣些畫舒緩困境....
雷諾瓦 [MadameCharpentierandherChildren] 1878 (190.2x153.7cm) 室內畫(恩...)
[Lavacourt] 1878 (100×150cm)
整幅畫很柔,不太像莫內的作品,但還是著重於水中倒影。就當作是折衷吧!其實仔細看,件作品還不算完成度很高,匆匆忙忙的,左下方的水草....
從1879開始,印象派畫家已經自稱「獨立藝術家」,幾些年前雷諾瓦、西斯萊和塞尚的退出,身精神領袖的莫內參加沙龍、獨立開畫展,更說明了這個團體正在崩解中。1880年六月,莫內在[現代雜誌]社的藝廊舉辦個展,共18件作品,有幸賣了一些畫,得以還債。莫內在開個展時說過:「我一直是一個印象主義者,而且現在仍然是,但我很難找到真正的夥伴。我們那神聖的教堂,如今已成為陳腐的學派,它正敞開大門應接納些拙劣的畫匠。」
一直到1883年莫內搬到吉維尼 (Giverny) 前,全家居無定所,但身邊有奧契德太太 (Ochard Alice) 陪伴,幫忙帶小孩,兩人關係很微妙。1881年,杜朗‧魯埃又開始穩定買莫內的畫,提供金援,幫他開畫展......而莫內的經濟情況還是時好時壞。終於在1883年,莫內發現吉維尼,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同年,馬奈去世。
=======================接下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