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WH  

 

陳國富:【童年往事】的記憶成為時代的記憶,民族的記憶。當片尾代表新的一代的四兄弟凝視著祖母的屍體,那彷彿長達一世紀的凝視見證了另一個世紀的逝去,電影找到了最後的觀點,而被注目的對象是觀眾。」

 *****

【童年往事】是侯孝賢的半自傳式作品。電影開場侯孝賢自行旁白,用冷靜的語調,說明家族的遷徙歷史,從廣東梅縣到台北到高雄鳳山。父親是1945年前即先到台北任公職,大徹退後,方帶著家眷到台灣「暫時停留」。擴張而論,亦為大撤退來台之「外省人」之共同歷史記憶,關於遷徙者(壯年人--中一代)、遷徙者之父母(老年人--老一代)、遷徙者之子女(小孩子--新一代)對新環境生之的對話。

 

關於「何孝炎」這名,可與「侯孝賢」的發音作為連結,尤其用粵語發音......那從語言開始說吧,因何家源於廣東梅縣,說的便是很像香港粵語的梅縣方言(這就像是漳州閩南語與泉州閩南語的差別),
方言僅為跟外婆對話時才用(最原鄉的記憶);
與父親母親姐姐的對話均為北京話(強勢的語言,不論是政府推行抑或角色對話者);
阿孝與朋友們的對話則為台語(台灣化的轉變)。從用語得以窺之,三代人對自己的身分定位、對環境之看法。

 

再者,從家中成員在家裡的事印象,
祖母:剪紙銀元。
姐姐、母親:做家事。
爸爸:書桌。
阿孝咕:外面玩 (台語的「ㄨㄤ」)。

 

最後,從自心情上觀察,
老一代的鄉愁:祖母出門總說要去過橋就可以到了的梅縣;摘芭樂(唯一的記憶線索,因為第一次帶阿孝咕回「梅縣」只摘到一布巾的芭樂,之後出門找梅縣,總會摘一布巾的芭樂);而常迷路被人送回家。
中一代的抑鬱絕望:自死去父親的日記中得知,父親以為一年就要回大陸,家具全買便宜的竹製品,母親要買裁縫機(很貴重)也是說了好久才答應。並時常關心報紙中的祖國現況。
新一代的親炙土地與台灣意識:四位小孩。尤其是阿孝,成天樸浪槓,小時候玩到忘了回家吃飯、長大後佔領廟埕當地頭、械鬥、於蔣總統去世時在國軍聯誼中心撞球檯打得開心、唱台語歌。

隨世代變遷,政治意識逐漸轉變,逐漸脫離「中國」。尤以阿孝咕考上省立鳳中後,祖母很開心要帶他回梅縣家鄉祠堂拜祖先,但阿孝咕不想去,對「外省第二代」而言,中國是個陌生的地方,他們並無存在與中國的連結。對於中國的印象與鄉愁,便隨著上一代的逐漸凋零(父親、母親、外婆)而消失。

 

*****

電影最後,就在祖母(家中最後一個長輩)突然被孫子發現有螞蟻在她身上爬,才知道她已死去而結束。回頭看【童年往事】的英文標題【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對應新一代與上一代的種種,更是震撼且傷嘆。 

*****

關於唱歌,侯導說過他很喜歡唱卡拉Ok XD。全片唯一的一首歌,即為姐姐出嫁前,阿孝唱的歌。先不論是唱給姐姐還是唱給暗戀的女生,該怎麼說呢,就是一首很深刻而無奈悲傷的歌,讓我想到侯導之後的電影,林強歌曲在這些電影中佔有之地位。

   

 

因深感於無法對很喜歡的作品多說些什麼有內容的東西,蓋容易流於「很開心」、「超棒」之類不斷堆疊的詞彙,讓整個畫面灑滿小花。遂簡單輕巧地說說這非常經典且重要的台灣電影。尚且,關於【童年往事】的分析文章時在太多太多,就不多說些什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