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ra

許鞍華擅長拍女人的電影,像從早年翻拍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半生緣],到時裝[女人四十],香港歐巴桑的日常[天水圍的日與夜]、[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桃姐],一直到這部古裝[黃金時代]。相較於許鞍華以往之作品,【黃金時代】可是前所未有的大製作,不論是劇情、拍攝場景或攝影。【黃金時代】電影內容,是以認識蕭紅的人所為之陳述或紀錄加上蕭紅作品文字,來堆砌蕭紅這個「人」。從而「黃金時代」,更像是文壇上紛擾騷動卻充滿生命力的民國初年。

因只想在這篇說說【黃金時代】電影,就不多述蕭紅的生平(維基寫得超清楚…..),另關於蕭紅小說與其生平與丁玲憶蕭紅,就放在這篇文章[蕭紅的回憶與回憶蕭紅 --[呼蘭河傳]與[風雨中憶蕭紅] ];關於2013年霍建起導演之中國電影[蕭紅],就放在 兩部電影【黃金時代】與【蕭紅】 裡做討論。因此,以下就針對編劇、演員、畫面用色來看【黃金時代】。

=============================== 

首先從李檣編劇真的很強大這件事說起。一方面處理歷史龐雜的資料(如許鞍華提過,二十年前他就想拍蕭紅了,可是資料量太大,沒編劇想接);另一方以很特別的角度觀看歷史角色,至少我認為,劇本刻意使演員與真實人物間存在一絲疏離感,亦即不硬要湯唯具體地像蕭紅,馮紹峰具體地像蕭軍,王志文具體地像魯迅(畢竟這不可能),但卻又有些許倒影與親切之感。另編劇上最別出心裁地,即捨棄一般時間線性陳述,使用「間離效果」將空間移轉與時間穿插交錯,讓【黃金時代】不只是蕭紅一個人的黃金時代,而是蕭紅與民國初年文壇友人的黃金時代。

所謂「間離效果」:此理論之發揚光大者為德國劇作家托爾特·布萊希特 (Bertolt Brecht, 1898~1956)。疏離效果/ 陌生化效果/ 間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這詞確立於1936年。易言之,就是使戲劇中的事件、動作與角色對觀者而言感到陌生、奇怪,而造成一種「距離感」,使觀眾在看戲的時候可以保持批判與客觀,讓觀眾知道,表演是現實的反映,而不是現實本身。方式有如,故意暴露舞台技術執行過程、讓演員對演出內容進行評斷……避免觀眾情緒投入。但這並不表示觀眾從頭到尾都會被強制處於在客觀情境下,關鍵是藉由編劇者掌控審美距離(aesthetic distance),讓觀者時而融入時而脫出,在這不斷進進出出中,形成共鳴與疏離的動態,進而建立觀念。

就像【黃金時代】中,故意使蕭紅作家友人們,突然對著鏡頭開始講述對蕭紅的印象及事件經過、老年蕭軍、端木的回憶錄字句節錄、事件片段交錯(片頭在講述幼年蕭紅時,突然跳到蕭軍與初次見面的蕭紅說:他媽在他六個月時就死了;表現蕭紅與蕭軍同居初期情況時,跳到許廣平先生看蕭紅1935年出版的[商市街],而感嘆蕭紅寫貧困是如此深刻……繁不及備載阿!),這手法模糊化當事人當下角色扮演的特定性,將時間事件順序錯間,加上陳述者之「後見之明」,以類似相互辯證或資料對比方式,逼迫觀者跳出「蕭紅故事線」主軸之安排,以更全觀的視角看蕭紅、看民國初年文壇、看歷史經過。

對人物傳電影來說,間離效果處理方式,實有助於使觀者脫離一廂情願地相信特定人之陳述,偶像化被敘述者。以相對客觀之角度觀看一段歷史、一個人物,或許對後人來說,是比較科學的吧!

另外,關錦鵬導演之[阮玲玉],亦使用間離效果,惟方式係以演員這個人本身對阮玲玉及其所扮演之角色,對應現今經驗進行評論陳述(舉例來說,飾演阮玲玉者為張曼玉,在播送阮玲玉一段事件後,會突然跳出張曼玉敘述阮玲玉所面臨的這件事與我張曼玉所最近遇到的事有何交集與我的想法是如何)。一樣使觀者客觀清楚明白,我們可以對謎般的歷史事件進行評斷,面對類似之事件,歷史人物與我的抉擇間有何不同,而進行一種跨時代的對話互動(阿這就是呂世浩在[秦始皇]系列書裡所強調的歷史學習的方法阿!)

========================= 

故事敘述手法,是以空間遷徙為基調(像是婁燁的[頤和園]、侯孝賢的[南國再見,南國]),更彰顯動亂下的流離失所。(該片僅在片頭提及生蕭紅死之年份,之後完全無時間提示)
蕭紅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河鎮,初中到哈爾濱讀,畢業後獨自向南逃婚到北平讀高中,因為沒有錢,就回哈爾濱並與蕭軍相遇。因為寫作內容有抗日之嫌而遭滿州國查緝,兩人遂向南逃至青島,之後又南渡上海,此時漸有名氣。在友人提議與想要離開蕭軍下,東渡東京寫作,但又因蕭軍緣故而回上海。淞滬戰爭爆發,隨後西遷至漢口。半年後北上至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同時與蕭軍分手,並向西移至陝西西安續行創作。不久便答應端木蕻良的求婚,向南到武漢端木家鄉結婚。後因戰事急迫,便向西到重慶。復因重慶仍不斷受日軍轟炸,便一路向南到達香港,於1942年病逝於該地。

===========================

關於選角,因人物眾多,僅說說幾位印象深刻的角色:

由湯唯飾演的蕭紅,兩者精神上是相似的,從[呼蘭河傳]與[風雨中憶蕭紅]的文字,大概能窺探其敏感與小小的神經質卻同時有著堅毅的特質,即使沒長得很像本人也不礙事。也不知道怎麼,這角色對我來說就一切都很ok,很恰如其分優秀地把電影演完,就樣她在[北京遇上西雅圖]一樣,演技很好沒錯,但沒什麼大驚喜阿(攤手)。

蕭

 

現在看到丁玲只會想到郝蕾的臉(掩面),他們是獨立精神上很相似的兩人!其實許鞍華一開始在選角時,就要郝蕾演丁玲了。尤其是看到西北戰地服務團領導人丁玲與民族革命大學教師蕭紅,兩個性格迥然不同之人相遇於山西臨汾一段,是【黃金時代】全片畫面亮度最高的,一段陽光燦爛而愉快的日子。郝蕾這次演出依然讓我很心滿意足,從[第四張畫]到[浮城謎事]到【黃金時代】,變得越來越像母親的角色(畢竟人家是真的當媽了......)。

丁

丁玲比蕭紅大七歲,早在1928年極為文壇非常著名的作家。蕭紅丁玲兩人見面前,丁玲已經歷了孩子的出生,孩子的爸(胡也頻)被槍斃、加入共產黨、被KMT綁走、擔任各種戰地文藝宣傳機構的主任,所以當丁玲在大劫大難中遇到可以不需提防而聊天的蕭紅時,他們就像一種靈魂上的朋友。同時,丁玲應該也能明白這也才氣的女子所處的困境(與蕭軍情感上的問題、政治正確的問題),而願意與她聊天喝酒,感到惺惺相惜。總之,我看郝蕾演戲就會覺得很樂(夠啦!)。

ht

在某次訪談中記者問郝蕾:「我們的電影是拍蕭紅的一生,丁玲只是當中的一個片斷,就是蕭紅在陝西遇到的那個片斷,那個時期的那個丁玲,大概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是在人生的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我覺得她還是在一個非常燦爛的時候,比較輝煌和燦爛的一個時期,而且我們在拍的時候也很奇怪,每一次我去到現場的時候,天氣都特別好,所以有一天湯唯就說:『為什麼你一來,天氣就特別好?』我說:『因為我是丁玲,我帶給了蕭紅陽光。』」 (其實他們是真愛吧(夠啦!))  

 

下一位是朱亞文所飾演的端木蕻(ㄏㄨㄥˋ)良,把軟弱氣質書生的特質描寫得很深刻(雖然人家也是很有名的作家),讓接下來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變得可得預見。至少在情感上或面對事情上,蕭紅是較端木堅強很多的,但蕭紅為何會選擇與端木結婚,我想不會有太多愛情成分,關鍵應該就是端木的求婚之舉吧!

兩人結婚致詞,是蕭紅說的:
「掏肝剖肺地說,我和端木蕻良沒有什麼羅曼蒂克的戀愛史。是我在決定同三郎永遠分開的時候我才發現了端木蕻良。我對端木蕻良沒有什麼過高的要求,我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體貼。……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這種狀況的人(指蕭紅懷胎,孩子是蕭軍的),還要什麼名分。可是端木卻做了犧牲,就這一點我就感到十分滿足了。」(端木先生突然轉過頭開始哭了起來......)

逃亡時期,孕婦蕭紅願意把靠關係弄到的一張船票給端木逃去重慶,而自己留在武漢,住在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總部的大廳地板上,等下一張船票。最後蕭紅病危時,端木也常搞失蹤,變成駱賓基在打理蕭紅大小事......

另外,共同患難的友人聶紺(ㄍㄢˋ)弩(王千源 飾),就是個明白蕭紅在想什麼,平常就在遠處看看,必要時刻才提點蕭紅迷津的大哥阿。電影中,算是「協助」蕭紅切斷與蕭軍痛苦關係的主角,包括提議蕭紅前往日本一事。很親切扎實而舒服的角色。

 

蔣錫金(張譯 飾),看他與懷孕卻硬是要寄住在其任職的文藝界抗敵協會總部的蕭紅之互動,與他回憶蕭紅的幾個片段,總覺得是張譯發自內心的,一方面有點困擾,另一方面又很心疼蕭紅的。

 

另,飾演駱賓基的黃軒,雖然一直是頭髮亂七八糟的弟弟(?),一直到劇終駱賓基才瞬間有了強烈發光發熱的存在感:隨手拾起攤販上的糖果,晃晃地走上街,沒嚼幾下糖果卻咧嘴大哭起來。一直到這幕,我才真正感覺到蕭紅死了的事實與悲痛 (然後我就一直心情很不好.......)。

(最後,馮紹峰飾演的蕭軍實在太有氣質,不像是以打游擊為主業的東北漢子,總覺得不是很滿足啊....)

=============================  

畫面用色構圖上,許鞍華真的在【黃金時代】這部片突破到另一種境界(這根本就不是以往樸實的許鞍華阿!),畫面與用色美到讓我覺得七千萬人民幣預算完全值得阿(喂!)。優雅的對比色實在太逼人了。以下就用圖來洗版面:

1.png
(文藝女作家就是這樣顏色阿...(?))

16.png
(黃金時代嘛......)

3.png

6.png

8.png

23.png

10.png

9.png
(這綠色我喜翻)

11.png
(這不像電影畫面吧!)

bl
(太超過了這特寫)

13.png
(藍色的窗簾好逼人)

15.png

18.png

5.png
(這很故意的黃金色不斷出現,好逼人阿(夠啦!))

14.png
(又是故意的黃色)

20.png
(是故意的黃色)

21.png
(故意的黃色)

ht
(意的黃色)

22.png
(的黃色)

25.png
(黃色)

ar
(太多啦!!!!) 

在不斷被閃死人的黃色衝擊下,就做了「黃金時代色階」,以表達我對黃金色誠惶誠恐之意(夠啦!)。

003.png002.png004.jpg001.png006.jpg005.png
(山西丁玲一段真的亮到爆炸)    

========================

「黃金時代」一詞,曾出現於電影中,蕭紅遠渡東京轉換心情,寫給蕭軍的信:

軍,窗上灑著白月的時候,我願意關著燈,坐下來,
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
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
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
於是我摸著桌布,回身摸著藤椅的邊沿,
而後把手舉到面前,模模糊糊的,
但確定這是自己的手。
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
平靜和安閒,沒有經濟上一點兒壓迫,
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裡過的。

我想,蕭紅可能對在日本舒適愜意的寫作生活感到作夢般的迷茫吧!畢竟蕭紅最大的願望,便是能安安心心地寫作,沒有蕭軍煩心(遠渡東京的主因)、沒有日軍轟炸和國民黨共產黨衝突(幾乎每半年大搬家的痛苦)、沒有經濟壓力(早年的生活陰影)。然而,是在籠子裡過的。這句卻在文末突降得很令人心痛,美好的時光,現實上來說,卻是在人生地不熟,語言也不太通的東京的一間屋子裡度過的,就像在一個舒適的鳥籠裡吧?但,是否意味著蕭紅想要離開鳥籠而回到自由的中國,我想是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會是當下。

==================

對於蕭紅真實人生如何,後人也只能從文書中撿取線索,其他的就自由心證吧,像是蕭軍用冰塊割一截鞋帶給蕭紅繫鞋;蕭紅問魯迅:我這件衣服好看嗎;蕭紅在日本居所玩貓;蔣錫金責備蕭紅出手太闊氣等事。我想就只是製造一段氛圍吧!將片段的回憶填補罷了。是故,意欲掌握這部電影任何細節以好好認識蕭紅這人,實在是野心太大了!

另一方面來看,先看蕭紅作品會對【黃金時代】有更好的理解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雖說不看蕭紅作品完全不影響劇情理解,但看完【黃金時代】後,確實深刻理解蕭紅的【呼蘭河傳】之所以能在近代中文文學中佔有一席重要位置的原因。關於家鄉印象,關於貧窮,關於女人這角色(這部分留到[蕭紅的回憶與回憶蕭紅 --[呼蘭河傳]與[風雨中憶蕭紅] 說明)。

最後,會推荐【黃金時代】嗎?肯定是推荐的,只是不會激動到把身邊所有人都推入這坑,畢竟片長178 min. 又不緊張刺激(認真)。但精緻的畫面,巨觀處理單一人物傳,分子角色對著鏡頭另一側的「我」說話,丁玲精神地伸出手說:你好!(夠啦!) ,蕭紅在難堪時硬是找機會笑一笑,三小時什麼的完全不礙事啊!此外,這是一部值得再看一次看的電影,畢竟我也是在看第二次時(因為要截圖......),才發現編劇「間離效果」無所不在的深刻與巧妙,當觀眾對某些角色性格有印象後,重新審視段落的插敘編排,便能發現人物關係小驚喜(ex: 原來那個是他!),亦加深前因後果的敘述的印象。

關於看完電影心情不好這事(絕非看到生氣那種),已經變成這幾年判斷一部電影好不好看的重要依據(遠望)。像我這種難搞情緒起伏不大的傢伙(嘖),在電影播完,上卡司時,讓我心情不太好地持續呆坐著而無法好好思考,滿腦都是電影情節人物畫面的電影,真的很可怕啊!就像我從來沒搞懂過,為什麼王家衛幾乎每一部電影都讓我莫名地難過甚至偷偷哭,久久無法脫離,明明每個片段都如此「安全正常」(我是難過個屁QAQ)。

【黃金時代】是我看許鞍華導演的電影中,第一次讓我有點難過而精神狀態欠佳的。所以,很謝謝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renlin7912 的頭像
    karenlin7912

    沒有什麼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