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曼娟老師在4/23演講主題[閱讀的姿態這麼美],核心的內容---為什麼我要們閱讀?

說來慚愧,到現在還沒看過曼娟老師的作品,只看過他上小燕之夜和聽他演講......(遮臉)但我必須說,他整個人的氛圍好安靜和善,是個性情中人。他一開始說,他理解黛玉葬花是怎麼回事,他有一陣子看到風吹落葉眼淚都滴下來了...(是說我也能感應到這是怎麼一回事,但因為眼睛很乾所以滴不出眼淚......)大概是這樣的共通點吧,覺得曼娟老師好容易理解和熟悉。演講的內容,是提供我們一個思考與反省的方向,當然老師並沒有把話說死,而只是把他的想法安靜的回饋出來。其實其中不然聽出,曼娟老師這二十年來成長的經歷與努力的方向。從大學期間文筆優秀的憂鬱作家,到回東吳教書後想交給學生的東西,到設立「小學堂」,到赴香港任行政職......

======================== 

作家能帶給讀者什麼?是浪漫、孤獨、寂寞,使讀者被懂被理解?讀者經由閱讀,感到有人陪伴,較不孤獨,去了解世界,但這沒意義。

曼娟老師就自己而言,他於書寫時,並不會在乎讀者的想法。早期(約05年之前)作品,EX:[海水正藍],他只是把悲傷憂鬱寄託於文字,而獲得舒緩,想不到獲得強大的共鳴與好多他人的淚水。

======================= 

閱讀的姿態,低頭而謙虛,是很美的姿態。

他覺得,人們閱讀時,是低頭的,是謙卑的,那脊椎的彎曲線條,是很美的。在閱讀時,我們是沉浸到書裡面,安靜地聽作者在說些什麼。在聽演講時,完全同意這是怎麼一回事。但是現在想來,除了說故事的書之外,還是要保持冷靜和清楚的腦袋看書。有這樣的感慨,大概是因為處在一個你說我說法院說的環境吧....(嘆)

====================== 

我們為何要閱讀?現代我們根本不必閱讀,閱讀將被淘汰,也不用再上學了!(因為電腦都什麼都有)

曼娟老師分享他在香港和一群有身分地位的人吃飯時,那些人所得到的共同心得。在激烈討論之時,曼娟老師只是安靜的在吃東西,不說什麼,直到小燕姐打圓場:「唉呦!我們可是有個作家在這兒呢!」曼娟老師才說出自己的想法。

----閱讀其實是一種涵養、靈魂、體會人生,而不是經由知識的取得能獲得的。

曼娟老師舉例道:在廣播的 call in 節目,主持人要大家分享收到的情書,但不能有「我愛你」三個字。結果 call in 進去的都是阿桑,害羞地念當年收到的情書,(很藍的天空,很清澈的水,很漂亮的花,空氣好好,但就不比不上有你的身邊.....之類的東西)乍聽之下很好笑,但曼娟老師認真的說,這些文字很多都是從書裡看來的,現代人會寫出這種東西嗎?你在 google 上搜尋寫情書,得到的結果會比他們當年的好嗎?

(結果我還真的 google 了,很虛無飄渺的指示,是真的不看書寫不好的XDD)

繼上面的問題,「閱讀」的客體是什麼應該才是重點,畢竟「閱讀」在討論中是個動詞。主張不用「閱讀」的人,想表達的應該是「看非教科書、文學性質的書」是沒用的吧!而且「書」也只是文字的載體,他已經可以在螢幕上呈現了,所以「閱讀」「書」才會被淘汰。

或許「讀書」會變得越來越 old school ,螢幕滑一滑就好了;想找什麼,search engine 上就有了。但是阿,我就是不那麼相信search engine , 我就是 old school 地喜歡翻實體書。之前到師大圖資所做電子書閱讀操作實驗,發現我對「電子書」和「實體書」的界線畫很清楚。電子書只拿來作認真事,像是看資料、看新聞、看 case ,很方便複製貼上搜尋關鍵字,讀字的方式也不甚仔細,就像看 case 一樣,掃掃掃看關鍵字圈裡來;對翻頁設計「刻意仿實體書」感到可笑。但在說故事的書和繪本,莫名地喜歡手指摩擦頁面的感覺,不會很想快速地掃過內容找重點字,趴嗒趴嗒翻書聲很熟悉又愉悅阿~

從「取得知識與學問」方面來看,網路資源目前建設得還不是很完整,目前做得比較完整的,就只有付費的資料庫,但目前而言,內容和整合度尚嫌不足。當然很期待這方面能有所整合。專門學科的書籍內容,google 大神也無法知道你在說什麼.....回想大一憲法課時,湯捲毛鼓勵大家帶筆電來上學,但沒持續多久就放棄了.....關鍵就是,捲毛說「可疑分類」,因為不懂他在說什麼,就找 search bar 上打「可疑分類」,竟然出現的都是資源回收的可疑分類....就瞬間崩壞了。一直到現在,付費資料庫雖然很多,但就大學研究所專業課程來看,內容幾乎都是議題式、片段式的,對完整的學習來說,真得不夠。就法律而言,外文書很多都有線上版可參閱,但中文部分,幾乎沒有完整的著作,部分文章也沒授權給大資料庫使用。其實這些看來都是著作權的問題阿,實體書,無法像電腦中的文字那麼容易複製貼上流動,所以著作權人有固定收入來源,也比較不怕盜版的問題(畢竟有時候影印花的錢還比買一本新的貴)。而電子資料庫,所擔憂的便是,內容會經由一位付費會員分享給另一位,這遠比實體書方便快速太多了,所以LEXIS會提高使用和下載所需費用,而月旦資料庫,便是禁止文字編輯。是說月旦的「線上」實用性真的不高,無法在文字上做編輯,所以也只能印出來(那和實體書有啥差別!(摔筆),不然就只能解除防盜拷....... 其中關鍵,應該還是在於人們對著作權並不重視吧!(但我即使到現在還是偏向能拿到不用錢又能編輯的文章電子檔....)

(剛剛有搜尋「可疑分類」,很欣慰,前兩項是相關的東西....但已經三年過去了....)(即使是聯合國,有些報告還是只出實體書版)。

======================= 

純文字的書,帶來想像力與學習如何表達

如果說是看故事書沒用浪費時間,那我們看電影、聽音樂、玩電動......也是一樣浪費時間阿。就像曼娟老師說的,閱讀,是體會人生、是一種涵養。好吧,我不懂不看故事的人,雖然有好幾年我是不看純文字的書(因為靜不下來看),但這幾年又重新取得看純文字書的技能,至少我覺得我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那不是影像、聲波能取代的。而且好像比較懂得要怎麼表達了吧~(想當初要寫作文都要背神人的句子、照固定結構寫,從來不知道原來這只要常看故事書,就能歸納出的結論);帶來想像阿,因為沒有圖,所以就只能腦補了(喂!)常常想書裡的角色和場景長每個人的版本都不一樣,就覺得很有趣XD

====================== 

看不懂的書,有什麼意義?

曼娟老師在下一個段落,突然討論到這個問題。他說,他寫了這麼多書、看了這麼多書,還是有些書看不懂,便質疑這些,幾乎沒人知道作者在寫什麼的書,價值在哪?如果說作者的目的是在讓大家知道他想說什麼、分享想法給讀者,那讀者無法和作者有聯繫,這作品真的有問題....(前提是表達能力沒問題)但,如果作者想表達一個概念或他自己的想法,並不要求太多人知道他在想什麼,那能不能看懂就無所謂了。這就是大眾和小眾的差別嗎?奧斯卡和坎城的特色嗎?對我來說,看不懂的東西,只是自己電線無法接上罷了,畢竟這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標準。就像曼娟老師說的,閱讀是一件很私密的事。那寫書的過程,何嘗不是如此?

===================== 

每個階段的讀書都有不同的層次,你所感興趣的是會改變的。

所以,曼娟老師並不擔心小孩一直看漫畫不看純文字的書,但還是很強調純文字書的重要性。從小看繪本、很多動物圖片的書,到什麼書都看,到只看很多圖的雜誌和漫畫,到特定作家的作品,到文學評論和比較分析,想說,有興趣就好,何必擔憂呢?(笑)

曼娟老師說她自己,一切都是從講故事開始,「我想把故事講好。」就像李國修的爸爸說的:「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

====================

我知道我的優勢,而存在感是伴隨一生的問題------曼娟老師是用樂觀的態度想,我們有過去、有現在,那就有未來。

就是因為她說的這段話,我開始不再那麼認真發現我人生到底是怎樣的模式、個性是如何,而是想找到,我的優勢在哪裡?曼娟老師一開始就很清楚,她是個擅長說故事的人,所以她要把故事說好。從一開始抒發憂鬱,到現在,勉勵憂傷的人不再憂傷。存在感,對有明確方向的她來說,並不是一個令人遲疑的問題。但對我來說,這一切還在猶疑中,雖說我已經脫離了每天都在想自己是為什麼而生為什麼而活的時期,但決定一輩子必須做好的一件事,真得很難。(笑)

==================== 

蘇東坡是多情人、慧人,因多情必恭多自縛(作繭自縛),而此老超脫此繭,脫為飛蛾。

最後曼娟老師送給大家的一段話,是一位學者評蘇軾(原文來不及做好筆記,意思大概這樣)。希望我們,能為有情人又為慧人,有能力豁達看待人事,不要作繭自縛。

(話說網路上找不到原文阿!翻桌 就說 search engine 不一定可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