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參加有關建築的講座(?)其實有2/3時間都在看紀錄片(Gaby Imhof-Weber紀錄片影展)啦!他是一個德國電視台藝術紀錄片的導演、製作人。一共看了三部:[千禧流轉中的建築系列:柏林][千禧流轉中的建築系列:香港][托斯卡納的藝術家園林]和一個小座談:香港的著名建築師談香港建築和發展。
很厲害的東西,畢竟那些影片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看到(因為字幕都是台師大藝術史研究所的教授自行翻譯的)
[國會大廈] 是針對改建的部分@1991~1999(英國建築師 諾曼 福斯特)
玻璃圓頂:算是最著名的部分,可開放參觀,螺旋型的步道,正下方就是開會大廳了!意象上,應該就是立法公開與透明立法。而且那個玻璃圓頂,是符合生態學而建造的。一直向下延伸,由鏡子所組成,就像萬花筒一樣。
內部:有一部分的內牆被刻意暴露、保留了下來,是用特殊的材料封起來。留下來的,就是在二戰時,被蘇聯士兵佔領時留下來的塗鴉與留言(當然把一些非常不合適公開的留言去除了)。而有些舊的柱子也被留了下來。
(古蹟牆)
Ludwig Erhard Haus ,暱稱「犰狳」@1998 (德國建築師Nicholas Grimshaw)是辦公室建築。在訪談中,建築師提到,「犰狳」在設計上是為了在一百年後或這一百年內,不管該建築物換作什麼用途,都能空間運用上發揮最大的功能。
(形狀很神秘....)
[歐洲式市區]是由義大利建築師所設計,在1990年以前是塊荒廢的地(二戰變廢墟,冷戰時被柏林圍牆分兩半...),算是德國沒在開發的區域。1994年後就規劃成新興都市區,而且設計師還建了一棟樓房,讓大家能參觀的工地,俯瞰Debis區(新都市),影片拍攝時,幾乎所有建築物都在施工中,現在都幾乎完成了~其中的大景點就是「波茨坦廣場」和旁邊的「萊比錫廣場」有名的建築物就是德國鐵路公司和SONY。另外,影片也花了頗多時間介紹SONY,屋頂是由切割完整的玻璃組合而成,因為鑲嵌上機械手臂無法完全派上用場,所以就請了很多瑞士登山專家來垂吊、攀爬施工。另外影片中,也拍到了導覽車車,感覺很不錯說,敞篷的車子一邊開,導遊一邊導覽。
1945年的波茨(ㄘˊ)坦廣場
2000年施工的光景,號稱全歐洲最大的工地
圓頂那棟就是sony
[206商區(quartier206)] 美國設計師 I.M. Pei 是高級購物中心
[猶太博物館]@2001落成設計師Daniel Libeskind是波蘭裔的以色列人,父母是在大屠殺後的倖存者, 影片中,說這新博物館是「撕裂的猶太之星」,看了藝術家網站的簡介和設計圖後才知所那是個猶太星,話說這可是我在60min.影片中唯一知道的建築物(冏) 其實一邊右手食指點滑鼠,一邊看內部圖,感覺莫明的心裡好鬱悶,壓力頗大的。另外,紅色那棟ㄇ字形的是舊館喔。
這可是我第一次認真關心建築物這件事,話說這也只是看部紀錄片罷了....但是在打這篇文章時,還真的是進入了神祕的世界,充滿了德文和建築師作品。從一開始的[國會大廈],為了儘量不用別人拍的照片,還到德國國會的網站找圖片,殊不知這就是考驗我單字聯想力的時候了......在有目標的亂案之下,雖然一片亂碼,但真的認識到一個國會網站能做得如此精密、仔細還真是了不起!有依年份改建部分的圖表介紹、建築師介紹......另外,因為有太多建築物用中文找不到,所以又進入奇奇怪怪的區域了,還真有些波折。話說,進入上述提到的建築師網站,眼睛都打開了我,「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在腦袋中完全是超現代的建築設計,都出現在各國的大都市。在設計上,除了外型特殊外,一定都搭配節能、環境保護與以長久使用為目的。
想到台灣的建築,相較之下即使是現在蓋的,我看過的還是顯得old-fashion,即使101在國際上聞名一時,但對我還說它只是高度比賽的其中一位參賽者而已,時間只要經過,就一定會被超過。而辦公大樓,就是傳統的充滿玻璃的長方體,也沒特別令人感到驚艷的。至於花博那些東西.....雖然剛開始看到時覺得還頗有趣的,但是看了大師作品,就知道什麼叫登東山而小魯了.....嘆。希望台灣之後能有了不起的建築物阿,不要只是以很高或很大為賣點......
影片當然不只介紹那些提到景點,他們只是我比較感興趣或還在專心做筆記時的部分XDDD(又花了兩小時在不務正業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