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末世的幻想或是預言,是頗多科技藝術家的題材之一。在看完【末世化石.未來考古】—格雷戈里.夏通斯基個展後,參加黃建宏關於該個展的說明及分享,才稍掌握Chatonsky想表達的,及其呈現方式。另外,不時想到【粉紅微笑之後:閱讀 李山】這展覽。

***** 

科技藝術的內涵

黃建宏老師先介紹了科技藝術的呈現方式,但在藝術家所欲傳達給觀賞者的訊息部分,他們是「盡量迴避哲學,而失去了什麼」。

Chatonsky 的關注點在於「毀滅」。21世紀,對該藝術家來說有兩個巨大的發展。一是美立堅合眾國不再是個夢想 (AMERICAN DREAM) ,而只是一個國家。他在西亞的暴行、他引發的經濟風暴、他的各式各樣社會問題,開始被世界各地的人以現實的眼神檢視與探究。二是人類/國家,也會有毀滅的一天。因為生態破壞、自然的不可抗力......人類已經普遍承認,大自然反撲的力量與人類的脆弱了。

但專注於「毀滅」,是大部分科學家所不願做的,因為科學家的本命便是創造服務人群的各種技術與物質。就像李山所做的未來基因實驗,一開始都被科學家們所懷疑甚至揚棄。以較直接的想法來說,文明之所以進步,是因為創造,而非「毀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任何創造是不是都有毀滅的因子在內呢?或許,「毀滅」這件工作,是給哲學家與大自然做的。

黃老師不斷提到,迴避哲學的科技藝術家。「年輕藝術家傾向不把作品講得太絕對、明確,他們會保留開放的空間讓觀賞者想像。而卻未與這個社會有所連結。」這是一件問題。但稍後又提到,現代人無法理解甚至排斥哲學實情有可原。總之,做出一件東西,只是會發出聲音或發出厲害的光,創作者對作品本身並無想法或說不出個讓人聽懂的解釋,是個危機。(突然有些感觸......)

或許應該是這樣的,藝術家透過作品將文化的精神傳達給觀賞者,而非觀賞者去告訴藝術家他的作品精神在哪裡。藝術的價值,就是文化的價值,只是藝術家以藝術的方式呈現文化。而在藝術家與文化之間的橋梁,就是藝評人了。具社會性的藝評人,把藝術家欲表達的社會精神,以文字,傳達給觀賞者,讓觀賞者懂藝術家,懂作品。

「好的藝術家可以是很開放的 (open minded) ,但他們一定會有所堅持。」

在座談期間,總想到【粉紅微笑之後:閱讀 李山】,發現 Chatonsky 與李山,他們對未來似乎都滿悲觀的。一個是沒有人類的灰暗世界,一個是將人類取代的高等生物世界。但回頭看,即使他們討論的議題不太相同,方向不太一致。就人類與科技互動與發展來看,想表達的似乎是一樣的,把自以為優秀,能把萬事萬物掌控的人類,狠狠地打臉。人類因為創造,有了所謂「科技」,卻被他們玩弄;因為技術的提升,有能力創造生命,卻畏懼讓生命「自由發展」。

 

科技文化的弱點

【末世化石.未來考古】不斷強調,我們都被科技產品勒住了。黃老師提過的疑惑:一台新的ipad是科技(大家應該都這麼認為的);一台壞掉的ipad不是科技(大家應該都這麼認為的)。這還滿奇怪的,但也就是科技的弱點。

科技對人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而且 Chatonsky 的「毀滅」,包含一,因時間(歷史)的毀滅,iphone 4因為iphone 5的誕生,被毀滅了,價值瞬間降低。iphone 4 與 iphone 5 之間的空窗期,就是一段iphone 4 逐漸毀滅的過程。二,沒有任何人的世界。 Chatonsky 「創造」出一個不存在、虛構的世界,只剩下人類留下來的東西。三造型性,也就是在這段任何形式都瓦解後的時間,新形象上未出現,而產生的不穩定、不明確氛圍。

因為「消費」,新舊產品淘汰率極高,新舊產品間的時間差越來越短,加速了毀滅的過程。而使用者與發明者,就在不斷毀滅的時間軸上生活著。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因為有網路平台,我們能把聲音、影像、故事、文字.......上傳到虛擬的網路空間。在具大的網路空間,我們能藉由搜尋引擎,擷取相關資訊。但是,我們(原創者)的情感還在不在?陌生人甚至是後世來「考古」的人,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訊,最原始情感,還在不在?

就這樣,我們(原創者)把生活/生命,就這樣簡單的託付給一個虛擬的世界。最原始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很有趣的,我正在把我的想法與生活,交付給一個虛擬的世界。你看到的,真的是我想表達的嗎?我正在做的,是真的事嗎?小時候,總會想像網路世界長什麼樣,想到的差不多就是比較不華麗的[TRON]場景。但又不敢繼續想下去,因為對虛擬的世界很害怕。或許也是因為知識量不足吧!現在看來,知識量依然不夠去詮釋我正在做的事與網路的關係。一樣很害怕這種不明確的氛圍,但還是會去到處看看想想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每天所處理的龐大資訊, FB 的一個讚、連上網路的IP位置、噗浪上的一則廢文、電子商務的每項紀錄、線上遊戲的一點經驗值......每一個 COOKIE 都記錄著我們認真的在虛擬世界實行些什麼事。

這樣看起來好像很蠢,和一個從不實體存在的平台日夕相處,我們不怎麼了解他,他卻記得我們告訴他的任何秘密。如果說這是當然,大家都不問為何、都這麼做,那麼, Chatonsky 就提供一個機會給我們好好想想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還有我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在超極龐大如宇宙的資料庫中,散佈著宇宙粉塵,每一顆粉塵都是零碎的,即使我們能分析一顆砂礫的成分,卻永遠無法知道,他原本是麼樣。

 

以出世的角度,討論入世的議題

這是我聽完講座後想到的一句話, Chatonsky 的作品與精神應該就是這樣吧?

引述黃老師的話:【末世化石.未來考古】是一個虛構的考現學(我們如何去整理、考查當下的生活環境、形態)。現代人,太以「人」為中心。而「虛構」是最強大的,因為他創造沒有人的一個世界。藉「未來考古」縫補當下消費科技的社會。考現學提供我們一個有想像力的空間,讓我們,找出還有思考的空間。在這資訊的時代,還有批判可能性。

 

其實打著字,大腦不斷提醒自己,「你在對一個虛擬的世界說話」但我想,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正在享受對虛擬世界說話的過程呢?(笑)

「我們應該學著,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過去,從過去到當代這段路。」

因為這講座,才開始反省,之前上課一開始介紹各種法律歷史、過去判決演進時,總是沒耐心,覺得無聊。想說,我學現在見解和法條不就好了嗎?              (無奈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renlin7912 的頭像
    karenlin7912

    沒有什麼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