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展覽的主題是【超神經】,所謂[超神經]是結合了網絡社會中兩個核心議題:「巨量資料」與「神經元」。面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新社會型態,龐大流動的資訊,支配社會及支持新物質的產生。引該展策展論述所言:由電子脈衝構成第一個物質支持;進而由其結點與核心構成的第二個物質支持;以及佔有支配地位之管理精英的空間組織成為第三個重要層次。而在此種新資訊結構中,巨量資料已滲入文化,而在當代科技文化中,扮演中樞神經的角色(連結傳輸訊息)。另外,「資料庫美學」已成為數位藝術廣泛被使用的形式。

****** 

恩...來複習一下生物課和心理學上的小常識:

神經元(neurone),又名神經原或神經細胞,是神經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單位之一。神經元,皆可分成:接收區、觸發區、傳導區,和輸出區。易言之,神經元細胞是專門傳遞電訊號的細胞, 當位於細胞表面的受體接收到神經傳導物質時, 神經細胞便會產生動作電位以傳遞訊息。而策展論述中的「中樞神經」我想用「神經中樞系統」會更為恰當,此即為大腦是神經系統最重要和高級的部分,協調控制人體各器官活動及對外界的反映。 

神經元(數位藝術節圖)  

圖片 2  (wiki 圖) 這些細胞就是樓上那張圖一條一條的真面目(喂!)

 

=========小常識時間結束============= 

這次展有幾件作品讓我認真放在心底-----------------

電玩藝術
[展實況視角區]
坐在躺椅上用搖桿打電動,螢幕是一面牆大的投影 (約300X300cm)。當時有個人在玩蝙蝠俠。是說這真的超爽的阿!只是,這樣對視力不太好吧...-而且用第一人稱視角玩的話應該會吐吧XDD。回到創作理念,策展人希望觀賞者、實際操作者(打電動的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科技給人際互動的新體驗。雖說這不是什麼多新奇的裝置,但是超巨大螢幕對打電動的人來說,已經非常夠了。

 

ZKM App藝術競賽大獎專題
[ARART] 2013 Kei Shiratori, Takeshi Mukai, Younghyo Bak    在經典畫作總是充滿驚奇

[Petting Zoo] 2013 Christoph Niemann   很認真玩了好久,真的超治癒的阿阿阿

[OscilloScoop] 2011 Scott Snibbe  簡單讓自己作DJ

 

2013魔幻動畫展
包括2013年安錫動畫影展最佳影片、2013年渥太華影展最佳影片、華人精選動畫影展和法國影像實驗室計劃,這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可惜因為時間沒掌握好,只看了兩部(擦淚)。 

 

國際邀請展
[生命之聲](Voice of Aliveness) Masaki Fujihata
藝術家邀請參加者騎腳踏車在設計路線-「吶喊車道」。要每位騎腳踏車的人,在路徑上吶喊,每台腳踏車都有衛星定位記錄器和攝影機。因此在騎腳踏車時,騎車路徑和吶喊聲就會以環狀的形式上傳網路。從參加者收集到的環狀波,將會堆疊成一座塔狀的「時間隧道」。噢...這是用 3D 眼鏡看的作品,只能說每個人都潛力無窮阿XDD 發出怪聲音、單純失心瘋大吼大叫、唱歌、唱歌劇、大笑......整個場面吵吵鬧鬧卻異常有活力XD 另外,也對聲音剪接師感到敬佩,仔細編排塔般高的「音軌」,讓他們至少是一件聲音作品。
「無論在哪裡,人總是對時局感到憂愁。在這當中,我們偶而想要放聲吶喊,不為任何特別目的,也沒有明確理由。」

 

 

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獎/K.T.科藝獎

[一部動畫] 李亦凡
這是一部未成形的動畫作品遺骸,場景、人偶、腳本......面對這些未完成的場景及道具,藝術家運用投影機將這些記憶和遺憾,試著召回。這真的是一件超厲害的投影作品啊!腳本跑馬燈在弧形的字幕板上穿梭於廢棄堆疊的場景中,以戲謔、感懷、白描逝去的年光。

 1111(數位藝術節圖)  

  

[Seen/Unseen N°0 [hyper.data ver.]] 張永達
呵呵,是在 ART TAIPEI 見過的朋友,但只有「水箱」一件。藝術家將 311 強震資料數據和地震波形,轉換成程式和音頻,傳遞到旁邊的液體裝置,形成視覺化的資料結構與極低頻的共振聲響。黑色的水波在黑暗的房間裡,以科學資料面對自然災害,讓它具體化進以表述關心的方式,還滿厲害的呢~

22    (數位藝術節圖)  

[紫光七日餐] 黃可婷、楊朝皓、黃易、高宇成
作品從「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Open Data) 」收集每天7:00~19:00對人體有危害風險的紫外線指數,將取得的資訊以資料視覺化圖型的方式呈現,並轉化成烤箱烤吐司的秒數(紫外線指數多少就烤幾秒),而吐司的烤焦程度就代表著我們在生活中紫外線照射所帶來的傷害程度。在這之中,似乎帶著無奈,不論紫外線多強,我們還是要把烤的多麼焦的的吐司吃下去.... 在一樓一直聞到烤土司的味道XDDD  把觸覺變成味覺的方式真的很酷!!

 紫光  (數位藝術節圖)  

 

=============================

是說新媒體藝術的創作前前後後這幾年看了真不少,感觸比較多的還是所謂「資料庫美學」(雖然我覺得這詞太優雅了...),很多數位藝術家傾向把各式各樣資料庫內的數據、文字、圖片......轉化成各種型態的藝術創作,機械動能、震波、散文、動畫圖......像是上面沒提到,這次有展出的[他在 美麗/醜陋 中行走] 蕭力綺、[歷史 相流]林奕均、[脈動]  Markus Kison 、[紐約信息交流] MIT Senseable City Lab 、[阿姆斯特丹現狀] MIT Senseable City Lab。其實在不斷複習的情況下,已經不覺得新奇,而我相信這些創作者也有類似的困境,所以只是比賽,看誰能把大家都取得的資料,作創新、令人驚奇或獨樹一格的方式呈現。但我依然相信,如果藝術家能做出一系列完整、有深度的「資料庫作品」,也是有看頭的。

說來不可思議,這是我第一次到台北數位藝術節...畢竟先前還是有點害怕看到很多虛張聲勢的好玩小東西而迅速結束,但是阿,這次看來還是花了不少時間。這次展在松山菸廠,繞了好久才找到展間(崩潰),遇到了一些 ART TAIPEI的 同學在那打雜,滿奇妙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