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今年金馬影展才知道婁燁導演和他的作品們,因為【頤和園】片後的導演小座談,才有幸見到婁燁本人。【頤和園】是我的第一部婁燁電影,因為要在導演座談前有初步認識其作品風格,死命拚完【蘇州河】、【紫蝴蝶】、【春風沉醉的夜晚】及【花】,而【浮城謎事】、【危情少女】、【周末情人】是在稍後一個月內看的。

婁燁電影除了幾乎都是自己寫劇本外,另一項厲害之處,便是自白文字及音樂。他說,這兩項工作很難,可以如虎添翼也可以毀了一部片。他自【蘇州河】開始,有固定合作的配樂師, Jörg Lemberg (【蘇州河】、【紫蝴蝶】)和 Peyman Yazdanian (【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花】、【浮城謎事】)。前者配樂以憂鬱的弦樂為主,如雨落如川流,卻不失時代故事之大氣,【蘇州河】開場與結尾的氣勢強到中間劇情到底發生什麼事其實也不重要了(這樣對嗎? XDD),[紫蝴蝶]配樂,不斷穿插 1920~1950 的國日語老歌,將1920's中日東北抗戰的時代的氛圍優雅表露;後者,是婁燁在柏林認識的伊朗音樂家,他做的配樂總難以捉摸,時而與劇情等重並駕齊驅,時而淡泊得令人忘了還有聲音,我覺得 Peyman Yazdanian 不是在做電影「配」樂,而是在做一場音樂影像表演。

至於自白文字,是婁燁一貫的手法,但真是他的專長!【蘇州河】主角攝影師對蘇州河的說明、[頤和園]的余虹日記可說是經典。

美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
我  :「會啊。」
美美:「會一直找嗎?」
我  :「會。」
美美:「會一直找到死嗎?」

我  :「.......會。」

美美:「你撒謊!」([蘇州河]open)

「有一種東西,它會在某個夏天的夜晚像風一樣突然襲來,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與你形影相隨,揮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它為愛情。」 ([頤和園]open)

攝影機拍不到的精神,文字、旁白、音樂都可以做到,面對此種「物理現實的困境」,婁燁總能得心應手解決。

**********

另一個特殊風格便是,婁燁喜歡用手持攝影及特寫表現晃動倉促與細微的情緒:「電影就應該像紀錄片一樣,我應該記錄下現場發生的所有事情。而且,現場的事情,是沒有任何人可以控制的,我想記錄下這種感受。」因此,他的電影中,角色的特質和情緒都「不經意地」被放大了,這還滿吸引我的。而這些表現往往都是經由和婁燁與其很有默契並熟悉的演員,在慢慢磨,慢慢推敲下呈現的效果。他對演員是這樣說的:「你在家可以做無數的功課,但你到現場,我希望你把功課都丟掉。」因此,總會讓新合作演員(例如齊溪)崩潰......

**********

相較其他電影,婁燁對於女性心理描寫,總能細密深入,是秘訣嗎?他說明:「那些都是最基本『人行為的依據』,只是我們通常會習慣性跳過,只要不要跳過就行了。關於愛情與政治,他解釋:「愛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和人關係的一部分,所以它千變萬化,每個人的愛情都不一樣。這種關系本身,也是社會的縮影。....政治就在愛情裡,角色身分,這就是政治。不喜歡也沒有用,它就在愛情裡面。

**********

一個婁燁為人所知的「事蹟」便是,受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管理部門禁止在五年內拍片及拍的電影總沒通過電影審核。從第一部長片【蘇州河】就沒通過審核,之後拍【頤和園】,涉及天安門事件及大尺度床戲一定不可能通過審核,索性送審前帶演員出席坎城影展(該片入圍競賽片),結果就被當局懲罰了。前前後後,六部片(排除前兩部早期短片)只有兩部(【紫蝴蝶】、【浮城謎事】)在中國上映,令人慶幸的是,台灣、香港和其他地區都還是能看到所有婁燁的電影。09年的【春風沉醉的夜晚】是偷拍的,2011 年的【花】只在海外上映。雖然婁燁是拍愛情片,但其中總充滿對當局不滿的寓意,恐怕就是因為這樣,他成了著名的地面下導演。

當然他對電影審核制度非常擔憂,導演為了讓他的電影能上映,要賺錢,就必須在內容上做妥協,這對創作者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衝擊,只要電影審核制度一天不修正,每個導演都會是下一個禁拍、電影被禁播的犧牲者。這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面臨問題,而是所有大陸電影從業者面臨的問題。

婁燁的電影票房都不好,叫好不叫座,不斷在坎城影展、鹿特丹影展、威尼斯影展、金馬獎...入圍或獲獎,但就是小眾。他是覺得可惜:「拍電影不想賺錢都是騙人的」。婁燁之後是這麼解釋的,「但這不是導演自己的問題或能控制的,這是一個複雜操作市場商業體,導演演員劇本後製腳本製片發行宣傳.....都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從[蘇州河]開始,婁燁的電影都是聯合製片(日本、法蘭西),將風險分散後,才能實踐其藝術性格。

**********

在婁燁座談時間,有位同學問了一個很「矯情」(他自己說的XD)的問題:在電影【頤和園】中李緹墓誌銘中寫道:「無論自由相愛與否,人人死而平等,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終結,憧憬光明,就不會懼怕黑暗。」,但是樓導演電影中的每個人好像都被愛情束縛住,從來不是自由的?

婁燁笑著不願意回答這問題。我想即使是拍片的演員,他都不曾多說明。

 

===========電影介紹和小心得===按發行年份編排=============

DBY

 很遺憾沒找到有效的連結,唯一的連結應該是因為台灣 IP 的問題擋掉我吧....只能很可憐得看10min. 是個以藍色為基調的恐怖片。女主角的自白打開序幕。

(因為沒有看所以就..........) ˊㄙˋ

 

========================================

WL

關於 1990's 青少年生活的故事。是李欣告訴「我」她不堪回首的年輕往事:1895 年夏天,李欣的男友阿西入獄。李欣因誤會認識了拉拉。拉拉每個周末都請李欣去看電影,久而久之兩人就在一起了。1993 年夏天,阿西出獄了,發現李欣和拉拉在交往,暴力脅迫拉拉不要接近李欣,但拉拉根本沒把阿西的警告認真對待。阿西因張馳與陳晨之故,加入一個搖滾樂團當主唱。某次表演之後,阿西用刀刺傷拉拉,拉拉反擊之。阿西入獄,李欣離開這座城市。結尾帶到阿西出獄後,老朋友們來接他,還有一個叫拉拉的小朋友(陳晨和張馳的小孩)。

這些年輕人啊,都是一群成天無所事事放浪形骸的憤青,對生活生命感到迷惘,在玩樂團時暫得解脫。不難看出,這是「浪漫的」都市年輕人對社會的反抗,他們幾乎都是落魄的人,犯罪的人,沒穩定工作,像群蟑螂住在暗處爬行著。但婁燁在故事的結尾,選擇給年輕人一個光明的未來,拉拉戴著墨鏡,穿著橘紅色 T-hirt 扎進卡其色西裝褲,燦爛地向朋友們笑著,還有一個叫拉拉的小朋友。蟑螂們的焦慮、躁動、抑鬱、落寞,似乎都蒸散了。 

「記得那個時候老是喝酒 老是覺得那時是最痛苦的人,都怪社會不理解我們 後來我才慢慢明白,不是社會不理解我們 而是我們不理解這個社會.......很多以前覺得轟轟烈烈的事情,現在想起來卻是麼平淡,其實生活沒有變,而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變了。我們開始學著回過頭來看自己,和自己做過的事情。」

仍以女孩子作為故事主軸,其中穿插心理現實陳述,以及如紀錄片般手持晃動的鏡頭。很明顯是婁燁之後一貫的創作手法。但【周末情人】,還滿多搞怪特異的效果,動畫後製的紙穿越街道、小蟲蟲在牆上爬、鏡頭仰視公寓大樓直到與水平面垂直、很短暫殘影的蒙太奇、大量遠鏡頭.....(是在看特技表演吧!說實在的,【周末情人】很悶,如果說是想表現當時年輕人就是如此苦悶無聊,我寧可相信這只是婁燁功力和技術還不夠(笑) 另外,他肯定是個 Rocker XD

預祝主角們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 [累]

 

=======================================

SR  

【蘇州河】,主軸以沒露過臉的攝影師男主角以手持攝影機拍下的第一人稱電影。從蘇州河裡有美人魚的傳說開啟故事,而故事旁白敘述者,便是婁燁本人。乍看之下還滿像「蘇州河實錄」(笑)。

「蘇州河,近一個世紀以來的傳說、故事、記憶,還有所有的垃圾(拉機)都堆在這裡,使他成為一條最髒的河......在這條河流上我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看到一個嬰兒的降生,看一個女孩從橋上跳下蘇州河,看一對年輕的男女屍體從水裡被警察拖拉起來。關於愛情,我想說,我曾經看過一條美人魚,她坐在泥濘的河岸上梳理著自己金黃色的頭髮,別信,我在撒謊。」 

說是蘇州河,故事地點實際上是在上海蘇州河盡頭。故事敘述者認識了一個叫美美在酒吧裡演美人魚的女孩,並與其交往。不久後,一個叫馬達的人,闖進他們的生活,說美美是他之前跳蘇州河的小女朋友牡丹。以為她失憶或賭氣每天纏著美美說他和牡丹的故事(客體錯誤)(我自己也發生錯誤了....),美美最後被感動,假裝自己是牡丹,在大腿上貼了一張牡丹花紋身貼紙。然而,美美終究不是牡丹,牡丹終究不是美美。馬達便離開城市去尋找牡丹,最後還真的在郊區便利商店找到牡丹,喝伏特加騎摩托車衝進蘇州河。美美發現馬達和一個長個很自己很像很像的女孩跳河死了被警察拖拉上岸,她才相信馬達沒有騙她,世間真的有一種愛情可以死相許。之後,
美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
我  :「會啊。」
美美:「會一直找嗎?」
我  :「會。」
美美:「會一直找到死嗎?」
我  :「.......會。」

美美:「你撒謊!」

美美最終也消失了,如同伏特加的酒瓶上印著的字一樣「Find me if you love me」在房間的牆上留下一句話:「來找我。」

恩,【蘇州河】,就像都市傳說一樣,簡簡單單的殉情故事。蘇州河畔,手持搖晃的鏡頭、淡淡陰鬱的顏色,沒有任何大騷動的日常,蘇州河依然流動著,帶著河上的人家、河裡的垃圾、落入的愛情。是不確定[蘇州河]到底是不是超級好看,因為他太簡單太空虛太清新,但就是這樣的簡潔空洞流暢又帶點奇幻,才能把愛情敘述得如此優雅淡薄。

我們仍等待下一次的愛情,我們知悉那並不美好,但那和墜入無關。

另外,這是周迅的第一部電影,她看起來跟現在沒差多少啊(捻鬚...)  哦....這部片當年沒有通過中國電影審查標準,沒上映。原因:「內容不夠積極向上」(看來,婁燁是成功的....碎碎念之蘇童的作品豈不都是禁書嗎....)。

 

*後記(2015.12):今年夏天又重看了一次【蘇州河】,兩年前的我,實把【蘇州河】看得太簡單了,或許當時根本沒看懂(點菸),而必須在這裡又多補充些東西。【蘇州河】就是個時間不長,卻後勁很強的愛情電影!婁燁選擇以手持攝影機,第一人稱視角的方式呈現,將觀者與美美、馬達的心理上或物理上的距離拉近,使二者之思緒與感受程度縮到極小。在馬達與牡丹一段,婁燁轉為第三人稱視角呈現,成功區隔「馬達與牡丹」的故事及「『我』與美美」所存在情感偏好與依賴的關係。

【蘇州河】的愛情故事,是浪漫化了換亂、失根的上海生活,在男女感情聯繫極為薄弱的時空下,仍存在過於「老派」的癡情的男女。但「我」並不嚮往「馬達與牡丹」以死相許的癡,也對他們的癡情感到不可思議,遂選擇冷靜客觀地記錄他們的故事,而非追隨他們的腳步。因此,當美美問「我」:「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走了,你會像馬達那樣找我嗎?」「我」才會遲疑。總之,【蘇州河】超好看的啊!

 

=================================================

PB

「紫蝴蝶」是滿州國內地下反日組織的標誌。1920's 日本於中國東北成立滿州國,丁慧的哥哥被日軍炸死後便加入地下抗日組織復仇;在一次刺殺任務中,案外人司徒下火車時不慎拿到該抗日組織殺手的外套,產生一連串誤會與槍擊,而到火車站等司徒的女友依玲,被丁慧流彈打死。丁慧帶著些許愧疚,試著幫他脫困,但司徒衰洨地被日本人當作特務嚴刑逼供,回到街上又被反日組織成員視為漢奸,又看到丁慧和前男友伊丹(日本駐東北官員)在一起行動,他完全不知道這世界到底怎麼了,幫依玲報仇這是該如何處理.....而丁慧,同時身為抗日組織首領謝明的女友,伊丹的前女友,事實也都為兩位男子知悉。在繼續無盡頭的對日抗戰與到東京開始新生活,丁慧不該如何抉擇......在最後一場刺殺行動(舞會)中,謝明與伊丹分別利用丁慧的身分,賭一把鹿死誰手。在舞會時,伊丹告诉丁慧:
山本不會来了,他死了,你們任務完成了。謝明也不會来了,他已經死了,我的任務也完成了。我們可以安全回東京了。我們贏了,幸夏(丁慧原名)。

震驚的丁慧刺伊丹一刀,失控的司徒衝進會場,意圖開槍射死伊丹與丁慧。丁慧被謝明(其實他沒死...)救活,繼續抗日行動......

恩,這部片婁燁嘗試改變風格,用明星演員、大場景......但仍留下模糊矛盾卻美好的愛情故事。本質上屬諜報片,故事內容不至於太誇張,很低調很孤獨的戰爭,就像紀剛寫[滾滾遼河],臥底特務從來不是英雄式的,他們很低調獨立苦悶與掙扎。我想,在這點婁燁與紀剛是類似的。場景及配樂好了,用很多藍色光,每天都是陰天下雨天;如雨落的弦樂淹滿滿洲國,穿插著國日語老歌,氛圍營造得沉很悶卻不失優雅。尤其是李冰冰飾演的依玲,出場不到15min馬上領便當...但她安靜浪漫的形象與記憶不斷在之後被司徒與婁燁提取,以蒙太奇方式縈繞整部電影。而章子怡,恩...好適合演這種電影,她在這部片的演技很好,尤其在全片高潮--舞會刺殺行動,自見到伊丹那一刻,沒眨過一眼,僅於一兩次轉換輕鬆話題時扎過。幸夏與伊丹相擁漫舞,僅特寫斜側臉,她的表情整個超緊張怕伊丹會殺死她,又要抓好時機視情況殺死他,害怕眨眼瞬間會被殺死。看她不眨眼,跟她一同備感壓力。這部片,女孩子們(依玲、丁慧)都比她們的男朋友堅強太多了,而伊丹只是一個憧憬平靜生活與愛情的人,只可惜生錯時代。

剩下的,就由這首歌解釋吧!如依玲般如鬼魅般不斷縈繞整部片的歌曲--[得不到的愛情]

 

這部片內容題材正當:「1920中日戰爭」,準公映,算是一部大製作的電影,但相較這幾年中國諜報片,【紫蝴蝶】可輕巧優雅得很。

 

===================================================

SP

這是我第一部婁燁電影。關於「1980's大學生生活的加工」。關於命名為「頤和園」,婁燁:

頤和園是北大學生談戀愛的地方,片中男女主角划船的一場戲,便是在頤和園裡......頤和園過去是個麻煩的地方,現在也還是個麻煩的名字。

電影從余虹收到「北清大學」(是北大....)入學通知單開始,交到一輩子忘不了情感牽扯不清的周偉,不斷分分合合,期間經歷天安門事件。在周偉和好朋友李緹劈腿後,余虹下定決心和周偉分手退學回家鄉圖們再到武漢和一個已經結婚的叔叔在起,之後同事吳剛有一段短暫的感情,尋找生存目標及穩定的生活。周偉李緹到柏林。期間柏林圍牆倒塌,鄧小平上任,香港回歸。余虹又到重慶。在周偉決定回大陸時,李緹跳樓了。周偉在重慶找到余虹,那時余虹已經結婚了。兩人跑進旅館小房間,卻甚麼也沒做得不知道現在到底是安怎...余虹打破僵局說出去買啤酒卻買到天亮,這時周偉開著車離開,余虹看著他離開。中間穿插余虹的 OS 與日記朗讀,成為整部電影的主軸,其他的人,身邊的事,大時代的變化,只是繞著他轉動的小行星罷了。

另一方面我必須說,郝蕾真的超會演戲的!看她成天無聊賴漂漂浮浮的,不需要說話,就能從細微的眼神表情知道她的想法,而這也是婁燁很厲害並要求之處。

至於配樂,第一次看,覺得是譁眾取寵、喧賓奪主(看電影看到生氣XDD);第二次看,五體投地,才知道自己的迂,不斷膜拜 Peyman Yazdanian 的功力,每個時間點情緒的氛圍都掌握得好棒像是一件音樂表演,將說不出來看不見的情緒都帶起來了,這些都是婁燁要求符合 1990's 氛圍的音樂,羅大佑的[青春舞曲]、Toni Basil [Hey Mickey]、Andy Williams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以搖滾樂居多。

這部片的宣傳不斷重複尺度遠超過[色誡]之類的話,我想這只是噱頭。易先生與王佳芝的黑暗肉體關係可不是余虹因為想感受存在而不斷做愛糾纏的內心小劇場能比擬的。因為尺度與天安門事件的關係,沒過電影審查標準,沒上映。

(其他的就在另一篇,[頤和園]說說了~)

 

 

=========================================================== 

SF

標題靈感源自郁達夫的短篇小說 [春風沉醉的晚上] (1923),小說內容總迷迷濛濛的籠蓋在角色身上。國文老師林雪懷疑丈夫王平有外遇,請徵信社的羅海濤去調查真相,卻發現丈夫的外遇對象是一名男子江誠。林雪分別向丈夫及其外遇對象大吵大鬧,王平只好和江誠分手。羅海濤繼續跟蹤失戀的江誠,結果兩個人就滾到床上去了。身心俱疲的王平在某天清晨,在山間割腕自殺。江誠計畫與羅海濤到遠方旅行,羅海濤放不下女朋友李靜,索性帶著她一同前往,李靜終究發現兩位男子的秘密感情,失意地一個人去 KTV 唱歌,稍後趕到的羅海濤、江誠也一起輪唱了同一首歌,[那些花兒]: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 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她們都老了吧 她們在哪裡呀 幸運的是我 曾陪她們開放 你們就像被風吹走 插在了天涯

隔天,李靜就悄悄離開了。找不到李靜的兩人爭吵一番後分手。林雪之後在街上遇到江誠,憤怒拿刀刺像江誠胸口,僥倖活下來的江誠,在胸口刺了一朵蓮花。他和一位女孩交往。

節尾,是王平在床上朗讀 [春風沉醉的晚上] 給江誠的回憶。題上:

「當這樣的無可奈何,春風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處亂走,走到天將明的時候才回家里。」 郁達夫 1932年。

 

在我看來,從[春風沉醉的夜晚]開始,婁燁的電影進入穩定成熟階段(相較前幾部我會認為他還在做實驗)。細緻,優美地描繪社會男男女女糾纏不清的愛情關係。引用小說、散文、歌曲,將文字意象移轉於角色關係之中,同時暗喻、預言角色的未來。把引言、內心現實敘事,提升到意象提示的層次。 [春風沉醉的晚上] 小說後段內容,是王平與江誠的床上朗讀讀物,是電影人物的內心寫照;樸樹的[那些花兒],是李靜,羅海濤與江誠在各奔天涯前的告白;片頭浮沉於水族箱的蓮花(兩朵),林雪學生朗讀 [荷塘月色] 第三段擬人描寫的荷花(荷田),刺於江誠胸口的蓮花(扎根似的附著於胸口),是江誠。

如果說這是一部同志電影,某方面是沒錯,不難看出婁燁有意將同志的困境表現出來,林雪拉住王平大罵:「你這個變態!」,江誠在 GAY BAR 扮女裝唱唱跳跳......,只不過如果把【春風沉醉的夜晚】定位為「同志電影」,就大大地將這部片的格局限縮了,我還是傾向把它看作一部關於「男女」的劇情片,夫妻間的關係,情侶間的關係,老闆與職員間的曖昧,第三者的無助.....是男是女都無所謂了。

很得意知道郁達夫是誰,小時候看他編的書,大概能掌握他的風格,而這部電影或多或少有帶點郁達夫冷冽低沉又批判社會的感情氛圍。話說,拍這部時婁燁還在禁拍魔咒裡,所以這部片用 35mm 膠片的家用攝影機偷偷拍的,這對所有工作人員當然對他自己都是個挑戰,但他認為這是特別的信心的反饋,現代技術已經能讓每個人做一部電影了。也因此,電影場景幾乎都在室內、在晚上、在傍晚、在郊外,可惜沒有更好場景。

下面這首歌,在電影中承先啟後並暗喻角色的生活--[那些花兒]

 

*後記(2015.12):前陣子又重新看了兩次這部片,儘管如此我還是出現人別錯誤(扶額),昏暗的畫面讓那些男子長的好像(崩潰)!電影畫面與內容,對我來說是雨落蓮塘似的波動、又是被蒙上一層霧似的看不清原本的面貌(絕不是畫質的問題)。即使是生活在正常的世界,江誠、羅海濤、王平、李靜這些人,對我來說,依然是隔絕在主流體制外的人,在「外面」的世界亂走、流浪。或許婁燁果真是藉此為同志平反。但看完後,沒特別的感覺,但萌生了想看劇本的念頭,劇本可能會更深刻精彩。 

 

==================================================== 

LB

電影改編自劉捷的 [母狗] 。「花」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花和法蘭西男友拋棄,意外被搬運工人馬修打到,馬修便開始瘋狂追求這位中國女孩。在馬修硬上花後又小心地回去找她,兩人開始交往,進入彼此生活圈。中間兩人分分合合,馬修因為生活困境,無法給花想要的婚姻。他們終究分手了。花回中國,嫁給前男友。幾年後,仍忘不了馬修的花,到法蘭西找馬修,做完愛,花一個人走在街頭,看一群搬運工,熙來攘往的人車,吃著糖果...

花在整部片裡,幾乎都皺著眉頭,看第二次到結尾,她又回到法蘭西,還是痛苦的皺著眉頭。我想,打自她到法蘭西,男女間的暴力與溫柔、中國與法蘭西的文化差異、性與愛、政治與階級、理想與現實,一切都令她迷惘痛苦。

【花】像【頤和園】,在說一個女性對愛情與性的故事。但【花】成熟許多,在【頤和園】婁燁對男性角色(周偉)內心世界著墨不多,其實根本不曾關注他;在【花】中,婁燁選擇用些篇幅帶我們看馬修的生活,與朋友、老闆間的互動及其老家,對劇情發展及情感描述上有了平衡。某方面來看,花和余虹其實是同一種女人,只不過生於不同世代,前者活於快速顛沛流離的世代;後者為現代女性,但他們同樣對性或情緒都不曾感到安定,陷於情感困局。她們渴望性愛,在每一次決心爬出泥淖,又再一次陷得更深。她們身上帶著強烈的時代政治氣息,一開始脆弱卻勇敢地去愛,忠於情感、身體。但在時間與現實的沖蝕下,她們屈服了,只求嫁個安分守己的男人度過餘生。雖然如此,她們不安分的本性還是在片末生怯的顯露,不管她們是否有與愛人做愛,得到的終究是散落一地的淡漠與痛苦。

「性是自然世界無法割舍的一部分,哪怕你是自由的人類。如果你想去揭露人性,很難繞過性愛。但是,當你試圖去揭露時代的時候,很難避免的人性。」

這部片沒在中國上映,是法蘭西出資的電影。找一天把 [母狗] 補起來(台灣出版的叫 [花] )。

*後記:
把原著小說 [花] 看完後,不免發現小說就是兩人極瑣碎的日常,以大量日常書推砌出二人難以割棄之慾望與現實之困頓。而電影反而「美」多了,擷取小說中1/5之事件內容為鋪敘,少了生活上種種缺錢暴躁死纏爛打的垃圾事,多放一些感情上的貧困與衝突。作為一部小說改編之電影,我想編劇、導演的用心與偏好是不難忽略的,而就這部女性電影。

 

=========================================== 

M

改編自中國某論壇的一篇網路日記 [看我如何收拾賤男與小三] 。電影從一場死亡車禍開始,死者朋友的警員,開始解析此死亡案件。陸潔認識了女兒安安幼稚園同學宇航的媽媽桑琪,而桑琪其實是丈夫簡永照的外遇對象,宇航為其非婚生子女。桑琪在身分曝光前,故意使陸潔發現丈夫和女大生蚊子有外遇(讓陸潔解決掉這個對手)。陸潔很有效率地馬上在山坡上毆打蚊子,在無至她於死的意思下匆忙離開,尾隨在後觀察情況的桑琪一鼓作氣把受傷的蚊子推下山坡,正好被車撞死。稍後,桑琪的身分曝光,便是兩個女人的戰爭。陸潔帶著女兒和喬永照離婚,喬永照和桑琪一起住,把知道蚊子死亡真像的目擊者遊民打死,以為可以了結所有麻煩,但警員先後還是找上了陸潔,喬永照和桑琪。

這麼說好了,這是一部很高級的民視八點連續劇。關鍵字:老公外遇、小三該死、私生子、車禍、報仇、殺人滅口。婁燁高明之處,便是說故事的技巧,不斷穿插衝突。插敘車禍,帶到「和樂」的家庭(喬永兆和女兒安安在唱歌),「不小心」看到老公外遇的陸潔......這部片並不誇張,而是這世界本來就如此荒謬。不難看出陸潔是個比喬永兆有能力的女人,只是生不出兒子;喬永兆自卑得把陸潔封閉於家務,不斷找女孩子援交並和桑琪生下令母親開心的孫子宇航。相較陸潔,桑琪是個性柔弱的女子,像隻獅子殺死獵物後在一旁撿腐肉的鳥類,半夜打電話騷擾陸潔,引陸潔發現喬永兆和其他女孩援交,將被陸潔打傷的援交女孩落井下石......對陸潔的反攻桑琪毫無招架之力也不敢跟喬永照說。

這次看郝蕾,少了在【頤和園】的青澀無聊賴,成熟穩重很多,但她的眼神及細部表情轉換,還是一樣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她看宇航要爬上欄杆(後面是懸崖...)撿飛機時,配樂是如此陰鬱緊張,特寫表情可以看出作為與不作為的決定(笑),我想婁燁最厲害的地方便是眼神的捕捉。而且面對小三戲碼,婁燁巧妙地避開了一失足便灑狗血的陷阱,他希望在鏡頭前對生活進行真實的表現。就像郝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的:「其實真正好的表演不是表演,不是『演』出來的....其實最好的表演就是你當下真正感受到的反應,那就是最好的。其他的就是『你的技術不錯』,但不是最好的。

再一次向 Peyman Yazdanian 致敬,片頭大雨中的「快樂頌」衝突卻不突兀地反諷了接下來整個故事更連接至結尾:

青天高高白雲飄飄,太陽當空在微笑,枝頭小鳥吱吱在叫,魚兒水面跳躍,花兒盛開草兒彎腰,好像歡迎客人到,我們心中充滿歡喜,人人快樂又逍遙。

不難看出,婁燁有很用力把[浮城謎事]推向市場(畢竟是近十年來第一部在中國公映的作品),不論是劇情或是拍攝手法都簡單好上手,大幅減少慾望探索、手持晃動靜頭、旁白提示......。但是啊,這部片還是賣的不好(無奈),據說依然太「文藝」了不符合大眾口味。最後恭喜郝蕾被金馬獎提名最佳女主角(擦眼淚)。[看我如何收拾賤男與小三] 改天一樣補起來。XD

*後記:好不容易將 [看我如何收拾賤男與小三] 看完,是論壇連載文,更像是爆料老公、小三無恥的記敘文,顯得有點雜亂無章,還有回復樓下鄉民的補充。在我看來就是一件日常的家庭恩怨,沒甚麼「腥風血雨」,編劇能做出【浮城謎事】如此集中劇情的版本,也真是辛苦他了。

**後記 (2015.12):兩年後又重看了這部片,或許婁燁是為了再次取得「龍標」,迎合大眾市場,讓劇情變得灑狗血(雖說原著也很亂啦......),但選角與演員演技有到位,算能彌補神經病劇本的缺憾。所以說,這是婁燁電影裡難得的異類,但卻是讓不熟悉婁燁風格電影的人,能試試水溫的好媒介 XD 。

最後,拖了超過半年的[推拿]心得依然寫不出來,畢飛宇的[推拿]每天都在等我看第四章,已經苦苦等了三個月 QAQ。

 

 =============結語===================

這樣看一輪下來,婁燁的電影迷人得有損心理健康(是我的問題,攤手),他的電影(尤其從【頤和園】開始),輕易得將理性冷靜的保護層融解;其對慾望(身體上/情緒上)的細緻描寫呈現,就是用各式各樣的器具或輕撫或刺進沒有皮覆蓋的粉紅色肉裡,我就這樣很不健康又情緒脆弱得過了兩個星期,中間強迫自己休息兩個星期回復正常後,再繼續【危情少女】、【周末情人】和再一次【春風沉醉的晚上】(第一次看不太懂...笑)。如果依據九型人格類型,我本質上第四型人格(情緒化脆弱憂鬱自我感覺良好),完全被婁燁開發,就像酵素碰到特定酶而分解般釋放,把之前努力練的第一型人格技能(自律理性積極有條理)都埋起來了....心理上很不健康(笑),做每一個動作都不自覺仔細感受作為時的動作及情緒,(拆被單、走樓梯都可以...),享受每一個憂鬱的機會和過程(崩潰)。但就是因為一直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在看完【浮城謎事】後,就先暫停婁燁計畫了,等心理回復健康後再一次為危害健康的行為(笑)。

每次看完婁燁的電影,在畫面突然暗掉或是換成 cast 表時,傻了般動也不動地坐在椅子上,連移動滑鼠的意思都沒有,情緒還留在前面的故事裡,花了一點時間才回過神,即使從電影倒數一分鐘開始看也是這樣XDDD  婁燁完全就是我第四種人格類型的開發者嘛!

很愛的「劇情片」導演,王家衛及婁燁(「文藝片導演」此稱號不適合他們,他們的作品太沉重太脫離,看完也不會對愛情有憧憬也不會暫時忘卻真實的煩悶XD)。他們共同之處是專精於呈現人物動作、表情的細節,並優秀的配樂,以至於角色不用說什麼,表情和動作都透漏一切。對我來說,王家衛在處理角色情緒上,沒有婁燁深入。他傾向製造各式各樣浪漫脫序的小天使小精靈小惡魔,畫面聲音充滿詩意,就是因為這樣,小時候便陷入這種無法言述的魔力之中,常常看完很難過但也看不太懂不知道自己是安怎XDD 現在看來,王家衛電影角色形象是很強烈、明確的,力道足以開啟第四型人格類型開關,而整體精神狀態在看完電影後尚可接受。

至於婁燁的情緒書寫,對目前的我來說,完全把第四型人格類型開關打爆了...雖然婁燁自己說,他只是把大家傾向忽略的情緒細節表現出來而已,但那肯定過分謙虛。某方面我覺得,我和婁燁的電線接得非常好,電影傳達的感情,就像收同頻率的音叉一樣嗡嗡嗡嗡的震動,尤其是郝蕾,一邊看一邊澎湃地想跟她擊掌(you know, I know) 即使婁燁在座談時總將劇本情感的大問題化小,在電影審核或是演員方面講得詳確,但就是恩...某些話題說出來很複雜又羞赧。從政治上來看,他就是個叛逆不討喜的傢伙XD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