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png

2016.Mar.05

大概是因為看過小說,讓我覺得電影步調非常快,小說中曖昧與內心小劇場,都變得很赤裸直接。劇情有稍作調整,但整體來說挺簡單的,應該說在一定的時間內詳細地說明一段故事,容易流於流水帳,而[Carol]電影之目的不在於此,因此我會覺得切入點,應該是在演技、攝影和導演風格。


從導演風格開始說起,TODD HAYNES 作品不多,但都是影展大片,包括 [Carol][搖滾啟示錄][遠離天堂]......等。但很當然,不存在情感迸裂、緊張刺激、冒險犯難的劇情,不會是商業電影圈或主流觀眾的愛。從這三部電影來看,時代追溯感是非常強烈的,這也可能是 HAYNES 有興趣的部分。


[Carol][遠離天堂]表現出1950年代的美國保守社會下的同志與家庭、種族隔閡議題,HAYNES 並非以「冷眼看生死」的角度來拍社會,卻也不刻意批評或支持,而是透過對愛情、親情極度渴望與誠實的主角來表現,所以影片整體氛圍是顯得溫柔與浪漫,即使大環境(輿論壓力)是如此嚴苛,愛情可能沒有結果,但主角們總是願坦誠與追尋。


種族與性別來看,Haynes 對此似乎存在不同表現模式的偏好,或這是他所觀察到的心得:「主流社會上優勢人」(如白人男性) 心理脆弱而外在強硬、控制慾強,像是[Carol]中,卡蘿的丈夫、特芮絲的男友、[遠離天堂]中的法蘭克先生、[搖滾啟示錄]中的狄倫(其中幾位分身);而「主流社會相對弱勢者」(如女性、非裔),相對之下,內心是充滿壓抑但願意去改變與追求的抵抗者,像是卡蘿與特芮絲、迪倫的前妻、[遠離天堂]的凱西與園丁好友。但 Haynes 對此從不是以批判的角度去表現,而是以愛情,這種莫名而純粹的東西,去對比主流社會的殘酷與它的不堪一擊。


攝影來看,HAYNES 的運鏡和攝影師都非常細心且具巧思。就像我跟狄倫完全不熟,但[搖滾啟示錄]細緻流暢的運鏡讓我感到非常激動。[遠離天堂]中,能看出 HAYNES 特意選擇用古早黑白片的平板而誇張的攝影與運鏡手法,帶出1950年的時代感,更穿插他的個人風格,讓影片攝影與運鏡手法,帶出1950年的時代感,更穿插他的個人風格,讓影片變得老派又現代。而[Carol]中,從車窗外拍車內與車窗的反射光影,真的是全片最美的部分,是充滿感情、流動而細膩的。

另外比較特別的,[Carol] 運用大量臉部特寫鏡頭,表現卡蘿與特芮絲的心理狀態,降低語言與肢體動作的干擾。而這會很有趣,觀眾對這些表情的解讀並沒有一定的答案,或許答案每次看都不一樣。(就像片尾,我覺得特芮絲整場都超憤怒的,看到卡蘿的表情時我馬上淚牛滿面,但下一次看又覺得特芮絲好像不是純粹的憤怒。)

回到[Carol]兩位女主,其實我讀小說中特芮絲對卡蘿的描述,與聽HAYNES 在訪談中提到看完劇本後的選角,凱特布蘭琪的氣質與樣貌,很符合「卡蘿」的形象,而她確實也是這部片中第一位確定的演員。很很符合「卡蘿」的形象,而她確實也是這部片中第一位確定的演員。很多人會覺得凱特布蘭琪在[Carol]中分明是演自己,但我覺得這只是氣質碰巧合適而凱特能掌握罷了(畢竟她本人挺好笑的)。至於魯妮,她才比較像是在演自己的人啊(畢竟她都自爆自己像特芮絲一樣是如此愛凱特布蘭琪了)。但話說回來,魯妮第一次看到卡蘿、坐上火車開始哭與片尾飯局一段,演地非常非常精彩。因此,主角演技的精華是在魯妮眼神和凱特嘴(抽菸、微笑、親特芮絲)。

最後,深覺[Carol]鋪陳不夠令人爽快,旅程也不像[末路狂花]那麼放浪形骸,但犯罪係數一樣很高,當喜歡一個人時,目不轉睛地偷偷觀察、試著用小禮物取得信任、一趟類似略誘的旅行...... 讓[Carol]就像一部犯罪驚悚電影(?) 當局者迷,旁觀者也不見得清醒。

*****

沒錯,我就是個腦粉迷妹(自首),雖然這樣很失禮,但我每次看到那兩人在典禮或紅毯上手緊緊握在一起、摸來摸去(?)、關愛的眼神(?) 都在心裡大喊:「拜託你們在一起好不好!」(被拖出去打)。然後,凱特布蘭琪強健的背肌、二頭肌、三頭肌真的嚇壞我了。

=====後記===============================
前陣子突然看到電影版上這篇我找替死鬼(?)發的嗨文,才想起來有這回事。用一個多小時隨興寫出來的東西,居然得到電影版的m,實在覺得誇張。我之前花了好幾小時用力認真寫的鬼東西卻不比這篇即興廢文阿(咬手帕哭)!後來想想關鍵該不會是毫無羞恥心的腦粉的最後一段造成的(嘖).........但就放上來作為紀錄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