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到MOCA是2015年八月的事,現在想來覺得十分驚恐,我居然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沒有進去......雖說這次也是因為時間因素沒辦法去北美館看年展,就姑且到MOCA走走,然後覺得這次兩個個展,就還好,是還好。所以下面依然就幾件有興趣的作品說說。

**********

白立方之內-陳逸堅個展2016/12/03-2017/02/05

白色框與白色方塊的各種想像與變型,畫框的延伸,內容物的延伸。是看[白力方之內]時,記下的筆記。因為沒有事先看MOCA的作品介紹,就稍微偏離陳逸堅的終極目標:以美術館本身的「白立方」空間為議題的創作。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作品意識比較隱晦、形式概念的個展,因此還是跟著導覽或看作品介紹會比較好進入狀況(點菸)。

陳逸堅嘗試將美術館本體、展間、牆面、走道進行分解與重組,讓觀者重新思考「展覽機構」、「展間」、「畫框」、「基座」「參展藝術家」與「參展作品」間的關係到底為何,探討展覽的本質與形式關係為何。並透過「脈絡即作品」(context as content),探討「現實」(展覽場),重組創作者、作品、觀眾與展覽機構的直接關係,關係可能是互利共生、片利共生、競爭或是寄生,而二者或三者,或更多方間的共生關係究竟為何,陳逸堅只不過是在[白立方之內]提出一個輕巧的引子,邀請觀者重新去思考曾經看過的展覽或當下在此個展中,共生形式為何,並可在往後參予的展覽,進行思考。換言之,[白立方之內]就是個背後精神比形式所見的物體還要大大大大很多的個展。

白立方(或是白色物體)對於陳逸堅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或選擇用白色物體呢?我想,白色是作為基底,延伸性極好的色彩,提供一個較其他顏色為中性的想像空間。是展覽機構面牆、展間面牆、作品基座大量使用的顏色。在這場脈絡回溯實驗中,白色物體是非常好的引線,也是構成之要物。

在機構與創作者、作品、觀眾......等之間,是混雜著政治、商業、學術成分,在這種封閉的系統中,陳逸堅以刻意破除「白立方」之勢,提出與機構的「共謀」中應保持清醒、重新出發,在「共生」中相互消費、相互取暖,並透過對展覽體系的「戲仿」(parody),以藝術家的身分對機構場域提出問題與辯證,試圖理出進一步的共存活或共沈淪的依附關係。 

***

dsc03738_201.jpg(圖片來源MOCA, 超連結進入)
[ 南國 ], 2016

就是一件故意讓觀者「看」不出任何端倪的作品。只有基座,被觀者幾乎看不出樣態的作品們,以毛球挑釁的姿態,強迫觀者去想像其真實樣貌為何,達到此效果,便成功矣。當然,如果遇到不想用腦的,看到後立即轉身的觀眾,這就顯得格外孤寂。

***

Image 1.png(圖片來源MOCA, 超連結進入)
[原移一位], 2016

另一個期待受傷害的陷阱。空間內,鑲嵌著古典金色木製框所包圍,框內就是一片白色。然而,當觀者在框內,白色紙板中疑惑的當下,自己卻成為框內「作品」中的角色,任空間外,走廊上的其他觀者欣賞(?)。這件作品一方面使進入白色空間的觀者,思考框、作品、展間之間的關係緊密度(框內的作品就是一片白?這是展間內還是框內?),另一方面使走廊上的其他觀者,觀看到一場實境作品,思考框、作品、展間的關係緊密度(框內的作品究竟是一片白還是參觀者?參觀者在框內可以成為另一件作品?)。某方面來說真的超浪漫科幻的。

***

[當代國際藝博], 2016

15871118_1429575393729098_754424800_n.jpg [烤紙鶴], 柯佳騏, 2016 60x60cm

15878642_1429575183729119_573632343_n.jpg[平衡點], 黃芷儀, 2015, 35x12x15cm

15879395_1429575333729104_679971548_n.jpg [情慾玩具], 楊宗嘉, 201665x40x10cm

15910285_1429575200395784_1419322507_n.jpg [粉紅泡泡], 謝欣蓉, 2016, 15X70X140cm

15871016_1429575370395767_1392594619_n.jpg [紙盒雕塑], 林家禾, 2016

15934690_1429575363729101_614947646_n.jpg

這場國際藝術博覽會,看起來就是為藝術創作圈中的「二軍」,那些無法進入畫廊協會的藝博會,因為風格低俗,無明星架式,煩人的幽默又廉價。那就自己辦一場國際藝博會吧!這件作品,在空間探討外,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這種揶揄。另一個可以討論的部分,就是「攤位」旁的佈展人員叮嚀紙條,讓作品所跨越的時間軸,並不存在於當下,更是從佈展開始的延續。

15871144_1429575240395780_1652791227_n.jpg

 

========================================================

謝春德平行宇宙系列─勇敢世界2016/12/03-2017/02/05

 

15871172_1429575307062440_77677430_n.jpg [反重力], 2016, 錄像裝置

這件錄像裝置,需要觀者站在高起的平台站上,平台中間有個鼓,上方有水滴規律地滴到鼓上,而前方錄像的瀑布水勢則往上。從我對這件作品的第一印象,它是關於記憶的回復,自然律(重力)被打破,反自然的。人生於世,記憶、身體情況,是不斷逝去、老化的,而一滴一滴的水滴於鼓上,似乎代表著一秒一秒逝去的時光,在時間不段向前(老去)的同時,前方投影的瀑布,卻是往上流去,讓觀者在同時處於平行、矛盾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生命、空間、時間對應關係的思考。

***

謝春德認為他的創作能以50歲做為界線,50歲之前,是著重於重新碰觸我們生活的地方,像是威尼斯雙年展中的 [Raw(三重系列)] (2011),藉由影像講故事,看世界,把背後的故事說出來,以這種方是關心世界。做為一個生命,對於一個空間,他認為「人」與「空間」是一個反射。50歲之後,轉變為探討靈魂的歸屬,尤其是尋找自己,如本次展覽,[平行宇宙]。謝春德曾經過三次瀕死經驗後,在最後一次,50歲時,他開始對生命、宇宙與時間有更深刻的感悟「50歲後的生命才開始。」

他認為生命存在於不同宇宙,只是我們在其間旅行。說到老人年常見的疾病,阿茲海默症的病因呢?謝春德認為這是患者的靈魂旅行到其他地方,而身體留給家屬。在[平行宇宙]中,謝春德讓觀者離開當下的空間,藉各種方式讓觀者到領域、宇宙、太空去,穿越時空。在多重宇宙,三維、四維空間中,探討時間與空間的對應性,邀請觀者到別的空間、月球、宇宙或更遠的地方,回頭看時間,可能有更多變化。如作品[銀河]、[反重力]。

以從空間看歲月為例,從1秒1000革的速度看老人肖像,或用靜照但放得非常大,看一個一個的顆粒。

陳莊金枝.jpg [98歲肖像─陳莊金枝], 2016, 125 x 92 cm

孫貴花.jpg [儀式-孫貴花], 2016 單頻道錄像 

 

[勇敢世界]

這件錄像作品的目的,就是希望老朋友們內心的力量一直向前,永遠保持熱誠與勇氣,同時朗讀陳芳明(陳芳明亦是參與者)的詩作:

道路的道路之上

純種野獸追捕著狂奔的落日

道路的道路之上

我把自己綑綁成飛舞的祭物

血、汗、淚灑在地上成為通天的道路

道路的道路之上

輭弱讓我在征戰中成為勇敢的戰士

孩子

這一戰就是

 

 

=========後記=======================

這偏廢文,拖了兩個月才寫好,其實正常的工作日也只有四五天,近日奮發要把草稿存貨都清乾淨,便繼續動工。只是我對陳逸堅作品的概念,原本滿滿的想法到今天也不復記憶......(我那時候到底想說什麼呢......) 所以阿,重要的部分,話不能只說一半阿(扶額)。所以就引用漢娜鄂蘭的話來作結吧:要以此世的不朽,來取代來世的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