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之名:香港當代藝術展】     2015/08/15~10/11    策展及籌辦:香港藝術館。     

這次九月底去台北郊遊,正好趕上這快結束的展。去的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前一天,正好對應上【燈謎】及【在「一樣的月光」下「明日話今天」 】這兩件作品的主題,特別有感覺,雖然我根本沒在慶祝中秋節,但生活上中秋節意象被塑造地實在太強烈了,搞得必須同賀一下才行 XD 。 

整體而言,這個展覽挺輕鬆容易理解的,大概是香港與台灣之間,共享極類似的生活方式及政治想法,便形成異地共生的默契!儘管如此,兩地仍存在些許不同的習慣與思考,而這香港展是得以窺知一二的媒介。至少至少,對於香港文化陌生的人,這是一個得以從當代藝術議題認識香港的機會。

------------------------------------------

以下說說幾件挺喜歡的作品:

DSCN9743.png
【這城】, 黃照達, 2015,  錄像

ahgd.JPG
【什麼新聞台】, 黃照達, 2015, 錄像
黃照達的這兩件作品,是相互關聯的,關於香港與台灣兩地綜合觀察體驗。【這城】中兩幅大廣告式看版,右邊為香港著名建物的聚合街景;左邊為台灣著名建物的聚合景觀。其下的大螢幕,播放著兩地的新聞報導。而【什麼新聞台】則將港台兩地的日常新聞混雜,輔以動畫寫實人物於其中,作為主角,製造出新聞是否為真實及新聞內容戲謔式亂象的思考空間。在這小展間中,粵語主播聲、北京話主播聲、粵語民眾聲、北京話民眾聲,嘈雜充斥整個展間;觀者面對眾多紛亂、卡通式的小視窗環伺下,是否還能接收資訊?此種新聞資訊真實性如何?便是藝術家所欲提出的疑問。

港人對滿是血腥暴力色情的藝人八卦、政治新聞或社會新聞,總十分習慣,而台灣大眾媒體也不遑多讓。在這供需呈現不健康模式的情形下,觀眾應該如何尋找出路?媒體應如何應對?我想這是兩地共同面臨的問題。回到【這城】,雖然批判性較小,但這倒是一個能令人安靜思考兩地新聞及當地文化關係的作品。

**********

【閒】, 伍韶勁、張慧婷, 2015, 錄像、聲音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吃氣氛」的作品,是空洞、無光亦無聲的作品 (當然客觀上是有聲亦有光......)。

作品名稱【閒】,為「門」與「月」組成,藝術家試圖將日光、月光引進一個空間。利用投影機與窗外的陽光交互作用,讓室內有搖曳的台灣櫸木樹影,利用影子的長短,呈現一種「時間的概念」。而當樹搖曳時,耳朵聽到的颯颯聲,實則窗台上錄音機切換台灣各地廣播頻道的沙沙聲。藉此提出本件作品的重心 --「如何去聽?」藝術家提供一個愜意寬敞的空間,讓觀者體會如何去「聽」。當人們徹底靜下來時,才能夠聽清楚身邊的聲音,而面對反思生活中的事物。

其實這件被作品安排的位置很妙,藝術家在策展時,要求有一個陽光能照到的展間,但又不能有西曬與東曬的問題,所以選位於驗票櫃檯旁的小展間內。而展間外就是熙來攘往的大門與主要通道,正展示著「很多話」又很繽紛的【這是我家︰有喜有悲】。使心情很嗨、尚充滿能量 (XD) 的觀者掀開簾幕馬上踏入「極簡」又「安靜」的展間時,好像誤入他人的私密空間而十分錯愕,而慌張地逃出。

其實我一開始也被【閒】給嚇到了XDD,但後來坐在展間的木椅上,靜下心後,發現這空間很愜意舒適啊!又能看到「外來者」驚愕慌張的神情。

***********

DSCN9730.JPG 

DSCN9732.JPG 
【在「一樣的月光」下「明日話今天」 】, 林嵐合作社, 2015, 裝置

雨傘與歌,是這件巨型作品的核心。傘是去年香港社運中,一個重要的符號;歌是凝結與傳達情緒的重要媒介。

藝術家結合眾人力量,到處蒐集傘布,製成一面巨大的傘,遮蔭台灣與香港人,傘既能躲雨,又能傳達社會意識,更揭示兩地人們的關聯性:香港有句俗語:「今日臺灣、明日香港」,指的是颱風今天掃過台灣後,經常接著掃到香港;近年新詞語:「今日香港、明日臺灣」,亦為一種兩地接續承受的經驗 -- 中國政治壓力。從社會運動來說,歌曲是凝結群眾的重要媒介之一,如台灣的「島嶼天光」與香港的「撐起雨傘」,運動抗議事件發生時,台人用「島嶼天光」相互鼓勵,經新聞轉播,港人亦同時接收之;港人用「撐起雨傘」相互勉勵時,台人經新聞網路,亦同時接收之。兩地民眾交流的,是相同的心情,藝術家便結論:「唱歌是最溫柔的力量。」

而這件作品的「主打歌」之所以要選等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是因為「月亮代表我的心」已經超越政治喜好與地理隔絕,台灣人聽、中國人聽、香港人聽,藉此提出,於【在「一樣的月光」下「明日話今天」 】巨大的月空下,觀者們聽聽筒裡傳來輕輕的歌,在一樣的月光下,想著不同的心事,整件作品就像一個「紀念館」,紀念每一個度過的時光。

 **********

gferw.JPG 
【燈謎】, 鄧國騫, 2015, 複合媒材

一組港式中秋夜作品,香港人傳統中秋節,是要提燈籠、點蠟燭、團圓慶祝的。鄧國騫生長於香港傳統社區,作品便包括了這些傳統元素。而最吸引我的部份,是在樓梯間「賞月」與聽粵語家常聊天內容,呈現晚上與鄰居在頂樓上月的愜意,加上樓梯間不斷有人走動與談話,更像是賞月大會了 XD 。

***********

hdfh.JPG 

 gd.JPG 
【食咗我隻居?】, 文晶瑩, 2015, 裝置

這是一件討論居住正義的作品。粵語白話「食咗我隻居」,直譯為北京話為「吃了我的『車』(象棋棋子)」,粗鄙引申為「媽的!你占我便宜!」象棋的棋子「車」音同「居」(粵語與北京話均同)。藝術家便以這諧音作為討論房價太高買不起房這社會問題的引子。為何要做書磚呢? 文晶瑩提出,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但這句話似乎太功利了,失去閱讀的樂趣。而且既然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那就用書做磚,建屋就好啦!反正都沒錢買房了。

亂入之,書磚材料質感好棒XDD 。

**********

DSCN9728.png 
左起:
【心經】, 又一山人(黃炳培), 2011, 單頻道錄像, 62 min. 48 sec.
【色即是空】,又一山人(黃炳培), 2011, 單頻道錄像, 6 min. 05 sec.
【空】,又一山人(黃炳培), 2011, 單頻道錄像, 8 min. 58 sec.

書法家鍾輝平用水在水泥磚上寫書法,寫「空」、「空即是色」及「心經文」,而成這三件錄像作品。隨著水蒸發,字體也逐漸消失,呈現從有到無,人自生而死的意象。藝術家以冷感的影像紀錄,存在與消逝,這種人生必經的過程。而媒材的使用,以沉心靜氣如修行般的行草為方式;以平凡不光彩的黑色為基調;以高角度攝影呈現行書者的微小與神明一切看得明白的人世;以水為墨、以地為紙,水乾了,字便消失了,呈現佛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人生觀。

這三件錄像並排後,無我超脫的能量非常強大,在視覺上亦呈現聚集美感,重點是字體很好看XD,總之這是我這次展覽最喜歡的作品!

=========================================

某方面跟香港其實挺熟的,但對香港藝術家還真的不太熟啊!正好藉這機會看看香港創作與藝術家,算是挺有趣的經驗,而且很快就能看完了~~ (莫名開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