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關於藝術筆記與自言自語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原文寫於2017.10.24)

「台北之旅」這詞,是10/10假日那天一早搭客運往台北吃家聚時,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想到的。當時構想中的「台北之旅」,時間軸是向前延伸到畢業回家時,向後拉到當下的。幾乎每個都上班日都在一段「台北之旅」後,一場假日的「台北之旅」,不知安怎,是種暗自歡喜的愉悅,像偷偷溜去放風一樣。當下感受的「台北之旅」,就是一場異地人帶著過去高度適應台北生活的記憶與經驗,一段時間之後間斷地重返該地,卻感到些許隔閡與虛幻的經驗。

有鑑於今天終於將「Over The Garden Wall」漫畫翻譯工作告一段落,就趕快開始「台北之旅」的廢文計畫(雖然還有三篇擺到過期的草稿文,嘖),估計由三篇組成,「吃吉野家的人」、「寫實與虛構之間,從成英姝談小說延伸到陳珊妮6502演唱會」(名字長屁長)與「實質上是心智鍛鍊的旅行」(名稱待定)。總之,要努力寫完這三篇廢文。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殘響世界] 陳界仁

「無事件」狀態,與極低的敘事呈現。這必然不可能提供觀者一個有順序的觀看路徑(四個頻道,但非同步的錄像)。其他三個頻道聲音隨機滲入,干擾。陳界仁試圖透過這種不穩定的感應方式,產生出可讓岐點與奇點發生的動態空間。並從四個女性的觀點討論事件已成定局?已成終局?的岐點。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件筆記的作品,是來自陳泓易策展的[後植民計畫] 。先不論較熟悉的黃銘昌風景,下面兩件作品挺深得我心,因此記錄之。

 

蔡依潔[在此地與彼端]系列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ever say goodbye.png

[別說再見] NEVER SAY GOODBYE  是2015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主題,那年參展藝術家只有吳天章。此決定是北美館考量威尼斯雙年展參展國的共同趨勢為個展,因而採之,讓藝術家有更完整、獨立的作品意識呈現。

************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兩件作品其實沒太多關連性,不過對我來說,都是一種被社會或被親人,精神上與物理上隔離的幽靈召喚,彷彿進行一場巫醫儀式,召喚養神院的病人、召喚黃國峻,讓他們以錄像形式赤裸地重回人間。其間生命之探討,嚴肅地期望能帶給觀者與藝術家一個出口或自省的契機。

 

【養神院 ─ 陳哲偉個展】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就放上幾件這批北美館新館藏中,尬已的作品,然後小小說一下心得。

圖片來源請由超連結進入,無超連結者就是我自己拍的......

=========================================================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商業特展(以下指辦在特定展間,用特展門票而非一般門票),其實我幾乎完全放棄,一是票價與展覽內容不符合比例原則要求;二是展場總是莫名其妙很多很多很多人啊(扶額);最後,沒特別感興趣。

尤其是當我為了看特展(如達利、莫內) 而認真看書後,到展場反而有一陣空虛寂寞之感襲來。雖然是商業展老話題了,但廣告內容與周邊商品總是很精彩,實質內容卻東缺西漏,尤其是中正紀念堂系列,總令人灰心啊。一開始設定要去打魔王(特展藝術家肯定都是啊!),認真升等、買藥水、穿好裝備後,結果看到穿魔王裝的哥布林,依然是隻哥布林(點菸)。但那兒卻是個假日旅遊的愜意好地方,又能寫一篇週記交作業。

說道能寫週記又能開心的地方,近年越辦越多的藝術博覽會(如YAT, ART TAIPEI, ART SOLO.......),姑且稱他們為畫廊聚會趴,是個好地方啊!雖然有其時間侷限性(三至四日),但可看性高於商業特展,門票錢也差不多啊。聚會現場氣氛挺活躍的,各家畫廊一方面擺攤賣東西,另一方面跟其他家畫廊炫耀:你看我有這個喔~  再者,不用怕看到假貨(應該啦......)。既然是各家畫廊帶東西去賣,作品系統性當然不如特展,但能一次看到張大千、趙無極、畢卡索、達利、草間彌生、村上隆、森山大道的作品,還挺歡樂的其實,在隔間不明顯的開放空間被華麗的東西包圍,就很開心啊。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去美術館這事會好好想過,卻是在離開台北返鄉之後。許多念念不忘或是突然特別有感觸的事,所以就先在下面做點筆記。

 

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算是一篇亂七八糟的廢文感想吧(預告)

今天早上在家鄉圖書館自習區看民訴,樓上剛好在進行的小朋友勞作課,雖然不清楚他們到底在作些什麼,但老師用耳掛式mic.(我就是聽得出來),在步驟指導時,聽到把這個塗成綠色,要當草地。一句,就讓我飄到其他星球去了...... 

為什麼草地一定要綠色的呢?(在叛逆什麼啦!)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50前在西方藝術史發展的那些人們,真的很不熟稔啊,索性就看個課外書當作預習,以下就當作筆記,紀錄那些合我胃口或眼睛發亮的那些藝術家吧!他們就是集中在這一百年,慢慢讓藝術從傳統學院派進化到現代觀念美術的人。

下面「畫家」(故意排開杜象,我傾向把他歸類到裝置藝術或觀念藝術裡)的排序就按出生先後,從1839年生的塞尚到1904的達利。中間經過莫內、亨利·盧梭、高更、梵谷、孟克、康丁斯基、克利、畢卡索、布拉克、馬諦斯、米羅。概括來說,他們生活的時期重疊性很高,或接續或同時對西方藝術領域進行轟炸。而這些人創作期間約於1850~1950年間,也是全球局勢最動盪的時候。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塞納河畔的小鎮吉維尼(Giverny)因莫內而具盛名,莫內在1883搬入此處後,並沒有立刻久住於該地,而是與雷諾瓦一同到南法旅行。往後的六年,他的取材地點遍及整個法蘭西(除了巴黎),畫海景、峽谷.......1899年後,開始為期27年的睡蓮系列。然而莫內到晚年得了白內障,在顏色判讀上產生誤差,雖然有醫治卻無法回到以往的視力。因此可以說,後期的作品不全然是莫內看到的景色,而是推測的顏色及形狀,或許因而這些作品反倒較類似抽象畫。

((這篇主要是關於莫內晚年的作品,花園系列、連作、巨幅蓮花壁畫。))

==============================================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莫內 (Claude Oscar Monet) 1840~1926,法蘭西人,印象派理論的實踐者與精神所在。雖然在印象派歷史發展中(約1850~1900)他並非最重要的人物,卻值得稱上承先啟後的中流砥柱(笑)。整體看來,莫內是個小時了了,青中年困頓,老年得志的畫家。在他一生中,經歷了鐵路普及化、普法戰爭(1870)、日本浮世繪傳入、新舊畫派之爭....直接影響其創作。而晚年近似抽象畫的花園作品,則影響了後世的抽象主義發展。

法蘭西風景畫在1800's,受兩股勢力支配:巴比松畫派及寫實主義。前者開始進行戶外寫生(但回畫室完成),代表人物為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就是畫[拾穗]那位);後者排斥浪漫主義及古典主義的空動及脫離現實。印象派受巴比松畫派影響,實踐風景畫直接在戶外完成的理念。印象派的兩位領袖人物:馬奈 (Édouard Manet) 及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 ,奠定了印象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前者是個有天分的開發者,堅持「視覺」作畫,僅做「現象的捕捉」;後者則扮演「提攜者」的角色,著名的印象派畫家莫內、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西斯萊(Alfred Sisley) 、巴齊耶 (Jean Frédéric Bazille) ...都曾受畢沙羅金錢上或機會上的幫助。

((這篇先說莫內的人生及其單件作品好了,下一篇再來看看他中晚年的連作、花園系列及巨幅蓮花壁畫。))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人對韓國藝術家還真的不熟呢!也是因為在 ART TAIPEI 聽陸潔民老師講日昇月鴻畫廊李在孝的作品時,特別強調韓國在工藝技術和媒材使用很敏感,才特別注意他們,目前口袋裡只有了七位,大部分日昇月鴻都有代理他們的作品。真的,他們工藝技術超強大,把凸顯材料的性質或是把它變成另一種性質接近相反的材料使用。

 

李在孝 Lee Jae-hyo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末世的幻想或是預言,是頗多科技藝術家的題材之一。在看完【末世化石.未來考古】—格雷戈里.夏通斯基個展後,參加黃建宏關於該個展的說明及分享,才稍掌握Chatonsky想表達的,及其呈現方式。另外,不時想到【粉紅微笑之後:閱讀 李山】這展覽。

***** 

科技藝術的內涵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39年左右,達利開始來往歐美各大城市,開畫展或作其他領域如芭蕾舞、電影、櫥窗設計....創作。

而1940,是一般後代對達利做的事業分水嶺,尤其是藝術價值上的分野。從那時起,大戰爆發,達利避走美國,失去的「行星十二宮」的贊助,便開始無拘無束地極力迎合大眾市場,也開始鑽研原子力學(放棄佛洛依德學說),做宗教性畫(馬克思主義是無神論),離原先的社會主義青年越來越遠。他為上流作畫像,如赫蓮娜 魯賓斯坦(當時化妝品大牌的創始人,簡稱 RH )、做景觀雕塑、金飾.......在在都是在賺二戰後發戰爭財的美國新一代富人的錢。在 1960's 中期,達利便在西方藝術史上最大的商業圈圈裡快樂地旋轉,達利菸灰缸、香水、鑰匙.......能想到得應該都有。

加上揮霍習慣,加拉又賭博,在錢不夠用的情況,達利便在空白板畫紙上簽名,偽造4~35萬張不值錢的複製品。(版畫都會印固定數量以保持其價值,再將版子毀掉)不然就影印簽名,請助手操刀完成作品......因此那時期達利作品都有真實存疑的問題。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現實主義,深受佛洛伊德心裡學派的影響,觀者最好是以自己的經驗解釋意象,才能達到心理分析的成果。

===========================

叉子、圓小珠、湯匙(小勺子)是達利畫作中常出現的物件,象徵完美的典型。食物對達利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應該說他享受吃東西的樂趣,還曾為一間優秀的餐廳而住在法國。麵包,是重要的食物,在他的畫作中不斷出現(雖然和我想像的麵包長得有點不像,習慣就好...)在其晚期致力研究犀牛角結構的成果下,畫麵包的技巧也更臻精熟 (只是用來越硬的感覺....) ,豌豆也是他喜歡的植物類食物,要配著肉吃才行阿!(在 [肅殺之秋] 便會說明)。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一年級開始,好像就習慣參加心諮中心的藝術創作活動(其實也只參加那種),當然每次主題都是用創作來看自己的心理狀況與認識自己。

[拼貼心情─藝術創作自我療癒工作坊] (2012/5/27),這次活動相較之下更是隨興,主要是用各種心諮中心蒐集來的雜誌和一些基本媒材來創作,至於主題或形式,完全不拘。只不過老師會在旁邊找人閒聊,或是建議用自己不常用的形狀或是媒材,做些突破。

其實第一件作品,在呈現方式上想了很久,主要是因為猶豫要怎麼呈現層次感(一切都要向楊世芝致敬阿),老師還很擔憂地問我怎麼還沒開始動手,必竟附近的同學都起身蒐集雜誌或開始剪了。為了防止老師的下一次騷擾(大笑)便索性隨意開始工作,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了。也慢慢和隔壁的社工系同學聊天,因為她只用水彩(這次主題是拼貼XDDD),很快速得畫完,抽象的色彩流動,就趴在桌上了...... 她一直看我在做奇怪的事,就開始閒聊了。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托斯卡尼亞原來在羅馬.....還想說是哪個東歐的國家(學識淺薄.....)

這些「莊園」真的好神祕,像奇幻故事裡的場景一樣,那麼不真實,那麼自然地融入環境。很難想像台灣有這種東西,應該說,台灣地小,小的很難有很多這些莊園,不然就是主人寧願開民宿或牧場吧~~~但我還是有看過類似的想法呈現在山坡上。話說,這些莊園,好適合郊遊或在住一陣子,想到阿鳥或松鼠或蜥蜴在那些作品上面爬來爬去,看著雨或光線灑在它們上面,就覺得......好棒喔!!或許,這就是環境藝術的其中一項特色吧!如果如果以後有一片山坡,就隨便它消長成巔峰群集吧,在上面裝置些不會突兀的藝術品~就能探險了!!!(大笑) 環境藝術致力於保持大自然的原貌,因此優秀的裝置藝術品們都隱藏或是埋身於森林、草原、湖裡......為自然的一部分。

雖說,又只是看一部紀錄片,邊看邊做筆記,就這樣進入奇怪的世界了(望)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師大的建築紀錄片系列活動中,剛好能參加到一場講座,王維仁,現任香港大學建築係的教授,是香港的建築師,他的豐功偉業被主持人念了10分鐘,讓王先生一陣愧疚
早知道就不寫那麼多經歷來浪費時間了........

某方面來說,這座談是延續上一部影片【千禧流轉中的建築:香港】而深入討論的。對他來說,這部德國人拍的紀錄片拍得很好,不會很專業,卻都有接觸到重點。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第一次參加有關建築的講座(?)其實有2/3時間都在看紀錄片(Gaby Imhof-Weber紀錄片影展)啦!他是一個德國電視台藝術紀錄片的導演、製作人。一共看了三部:[千禧流轉中的建築系列:柏林][千禧流轉中的建築系列:香港][托斯卡納的藝術家園林]和一個小座談:香港的著名建築師談香港建築和發展。

很厲害的東西,畢竟那些影片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看到(因為字幕都是台師大藝術史研究所的教授自行翻譯的)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