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莫內,印象派的精神所在 (2/2)

看莫內展(印象.經典-莫內特展)前,都沒有看過19世紀以前畫家的作品展(掩面),想說還是要看一下才行...還是看了兩本書和一場小講座才前往的。整體而言,有點空虛寂寞(應該是不習慣這類型個展吧....),據說來的作品已經很多了(55件的樣子)。但還是有作品讓我心頭瞬間揪了一下。

這次展出的55件作品都是從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莫內美術館)租來的,分為五個展區:朋友與肖像畫(印象派的朋友)、諷刺漫畫(20歲前的作品)、光影詩篇(40~50歲作品)、莫內花園(60歲左右搬到吉維尼 (Giverny) 後的創作)與永恆莫內(70~後的作品)。應該說是不滿足吧,畢竟莫內20~40歲的作品都沒展出,而這段時間是他在實踐「印象主義」最重要的階段,從這些作品能很清楚看到技法轉變到中晚年成熟的過程,而這段期間也不乏莫內廣為人知的作品(是說這些作品部分出現在商品區.........)。其實莫內的畫很好懂,不會有小秘密和內心戲,畫布上都是他眼睛看到的顏色經油彩呈現的效果,但可以多看看光線從哪裡來,猜是一天的什麼時候,看他取景的構圖,看他上色順序。

莫內(Claude Oscar Monet)1840~1926,主要是活在19世紀的人,風格原則上也會被歸類於那時代。莫內會藝術史上佔有一席,實因其為印象主義的「實踐者」,雖不能說他大幅改變之後風景畫的模式,但至少在他的堅持下已被當代的人接受並視為一家。莫內畫,沒有描邊,畫的是眼睛看到的顏色(所以根本不會有所謂的「邊」),重視光線變化,不用純黑色(陽光下是不會有純黑色的...),離作品很近是看不出來到底在畫什麼,但往後走幾步後便豁然開朗。但這幾個特色,不適用於莫內晚年(1920's)的小件作品。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種東西,它會在某個夏天的夜晚像風一樣突然襲來,讓你措不及防,

無法安寧,與你形影相隨,揮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它為,愛情。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藝術市場

 [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 Sarah Thornton  2010 

在商學院書區不小心發現的一本書,上星期看完,衝擊和反思還滿大的(無奈笑) 就好像之前看訴訟法教科書說如何如何,但真正到法院或是老師發牢騷才知道原來大家都怎樣怎樣的情況... 作者是學藝術史和社會學的,作者便是以「田野調查」方式對以七天方式對七個主題,進行訪談觀察,期間約莫從03年開始。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展隔天便參加了專為這次展所舉辦的的兩天研討會,主要是參展藝術家創作論壇。 鮮少有機會能如此近距離接觸藝術家、聽其創作想法與其作品介紹,對藝術家個人及其作品難得深刻。策展人引「後人類」(Post-human),作為這次展覽的主題。雖然 Post-human 在定義上仍未達統一見解,然就廣義而言,為現代人對生活期許、性別認同...等。持保守見解者,會覺得 Post-human 是個異端,挑戰「人類」本質,但我想,這只不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分支之一。「慾望」是作品的關鍵,後人類因為人類慾望而起;有了後人類,我們的欲望會導向何方?

以下三個議題,是本次展覽的三個架構:一、後人類時代的身體概念與性別意識;二、後人類時代的慾望指涉與實踐模式;三、後人類時代的生命繁衍與死亡超越,下面的作品,便是用這三個種類做區分(自行分類)。

恩... 「賽伯格」(cyborg);「嵌合體」(奇美拉)(chimera) ;「跨性別」(transgender) ,私以為是認識這展最重要的三個名詞。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到今年金馬影展才知道婁燁導演和他的作品們,因為【頤和園】片後的導演小座談,才有幸見到婁燁本人。【頤和園】是我的第一部婁燁電影,因為要在導演座談前有初步認識其作品風格,死命拚完【蘇州河】、【紫蝴蝶】、【春風沉醉的夜晚】及【花】,而【浮城謎事】、【危情少女】、【周末情人】是在稍後一個月內看的。

婁燁電影除了幾乎都是自己寫劇本外,另一項厲害之處,便是自白文字及音樂。他說,這兩項工作很難,可以如虎添翼也可以毀了一部片。他自【蘇州河】開始,有固定合作的配樂師, Jörg Lemberg (【蘇州河】、【紫蝴蝶】)和 Peyman Yazdanian (【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花】、【浮城謎事】)。前者配樂以憂鬱的弦樂為主,如雨落如川流,卻不失時代故事之大氣,【蘇州河】開場與結尾的氣勢強到中間劇情到底發生什麼事其實也不重要了(這樣對嗎? XDD),[紫蝴蝶]配樂,不斷穿插 1920~1950 的國日語老歌,將1920's中日東北抗戰的時代的氛圍優雅表露;後者,是婁燁在柏林認識的伊朗音樂家,他做的配樂總難以捉摸,時而與劇情等重並駕齊驅,時而淡泊得令人忘了還有聲音,我覺得 Peyman Yazdanian 不是在做電影「配」樂,而是在做一場音樂影像表演。

至於自白文字,是婁燁一貫的手法,但真是他的專長!【蘇州河】主角攝影師對蘇州河的說明、[頤和園]的余虹日記可說是經典。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展覽的主題是【超神經】,所謂[超神經]是結合了網絡社會中兩個核心議題:「巨量資料」與「神經元」。面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新社會型態,龐大流動的資訊,支配社會及支持新物質的產生。引該展策展論述所言:由電子脈衝構成第一個物質支持;進而由其結點與核心構成的第二個物質支持;以及佔有支配地位之管理精英的空間組織成為第三個重要層次。而在此種新資訊結構中,巨量資料已滲入文化,而在當代科技文化中,扮演中樞神經的角色(連結傳輸訊息)。另外,「資料庫美學」已成為數位藝術廣泛被使用的形式。

****** 

恩...來複習一下生物課和心理學上的小常識:

karenlin79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